摘要:《母鸡》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作为一篇精读课文,编排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笔下的动物”单元。从单元学习要素(表达对动物的情感)出发,本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聚焦与母鸡相处的细节,写出了对母鸡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态度变化,突出母鸡身上
以下文章来源于给生活比个Ye ,作者DarksonYe
给生活比个Ye.
传播学硕士/ 在职小学语文教师 不定期分享:读书笔记/生活感悟/摄影/Vlog……
《母鸡》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作为一篇精读课文,编排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笔下的动物”单元。从单元学习要素(表达对动物的情感)出发,本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聚焦与母鸡相处的细节,写出了对母鸡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态度变化,突出母鸡身上伟大的母爱,“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表达出作者对母鸡的惭愧和崇敬的思想感情。
本文尝试从文本结构和细节呼应两个切口,对《母鸡》进行文本整体解读。
01
文本结构上:先抑后扬感情真
《母鸡》文本结构清晰,主线明确,以“看到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为情感态度分界线,文段的前半部分(1—3自然段)从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和居功自傲等三大细节中写出老舍先生的“一向讨厌母鸡”;文段的后半部分(5—10自然段)聚焦母鸡为雏鸡做的四件事:为雏鸡警戒、喂食、守夜和教雏鸡本领,从而产生了“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
母鸡还是那只母鸡,老舍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是“不敢再讨厌”而不是“不再讨厌”?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从文本整体与局部去思考。詹丹在《文本解读与整体的关联性》一文中指出:如何在整体的视角下处理局部间的关系,或者整体如何细分为不同的层面,而各个层面又如何最终组合在一起表现主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文本解读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
按照文中的说法,态度转变源于“看到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我们常说,“情随事迁”——老舍先前看到的母鸡是与“公鸡”相对的“母鸡”,而之后看到的母鸡是抚养雏鸡的“母鸡”。母鸡在变化,从一只“性别为母”的母鸡,转变为孵出小鸡的“母亲”,结合老舍先生的成长经历(受母亲影响极大),他对母鸡的自然而然也发生了转变,对母鸡的崇敬之情呼之欲出。
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何是“不敢再讨厌”而不是“不再讨厌”?先聚焦“一向”,说明老舍对母鸡的讨厌积怨已久。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的铺垫,才能更好理解“不敢”的含义:一是没有胆量和勇气去讨厌,是一种纯洁、神圣的敬畏;二来是为自己曾对母鸡的“一向讨厌”而感到羞愧,“没有资格去讨厌”母鸡。
总的来说,为了表达“不敢再讨厌”的情感态度,《母鸡》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文学表现手法,先以“讨厌”细节与描写引发读者共鸣,产生代入感,进而以“看到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为转折点继续引发思考,最后通过凸显母爱的四件小事表达对母鸡的羞愧和敬佩,层层递进,细节(如叫声)相互照应,共同服务于“对母鸡的敬佩和惭愧”真感情的表达。
02
素材选取上:细节呼应用意深
除了先扬后抑,细节对比与呼应也是整体把握《母鸡》的一个突破点。通过梳理,我们会发现对待同一个事物或事情,作者的态度竟然“前后矛盾”。
如面对公鸡,开篇说母鸡欺软怕硬——“永远不敢反抗公鸡”,后文却说“连大公鸡都也怕它三分”;面对叫声,开篇形容“如怨如诉”“起小疙瘩”,后文叫声也是“顶尖锐、顶凄惨”却说母鸡负责;面对下蛋,指责母鸡“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面对喂雏鸡,母鸡却在“咕咕地紧叫”觅食……
显然,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故意为之,凸显老舍在得知母鸡母爱的伟大的时候,不由得对母鸡的行为加上了一层滤镜。母鸡还是那只母鸡,叫声还是那样的尖锐,而作者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一件小事,改变了作者对母鸡一向的刻板印象,细节遥相呼应,可见作者用意之深,羞愧之深、敬佩之深。
03
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文本整体解读,我将以“变化对话”为主线,串联态度、身份变化和呼应的细节,设计以下表格,帮助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
教学时,引导学生聚焦课后第一道习题,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后,师生合作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注:表格中标黄部分为学生阅读文段后完成填写)。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