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小某书已经成为百万人的生活指南,某音也图文并茂的记录普通人的一天,好像已经显有人记得“贴吧发帖”这个网络操作。有天鬼使神差的走进我以为沉寂很久的“寿县贴吧”,像是打开了一座本以为荒废了的乐园的大门,我以为早已杂草重生,却不想也还是有人会前往,最新的帖子也发布
当小某书已经成为百万人的生活指南,某音也图文并茂的记录普通人的一天,好像已经显有人记得“贴吧发帖”这个网络操作。有天鬼使神差的走进我以为沉寂很久的“寿县贴吧”,像是打开了一座本以为荒废了的乐园的大门,我以为早已杂草重生,却不想也还是有人会前往,最新的帖子也发布自较近的日期,只是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一座座并不高的“楼”。往下翻三屏就能看到十多年前的“捞人贴”,帖子中的评论中热闹景象像是时间沙漠里的古董,鉴证着互联网记忆。只是活跃的不再是我熟悉的几个账号。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人面不知何处去"。鼠标滚轮成了时光机。想起2008年,在号称“寿县硅谷”的北过驿巷,网吧,像是烟雾缭绕中的新大陆,无数隐藏在火星ID下的寿县“网虫”们,揣着五块钱包时费,开机第一件事不是登陆QQ,而是急吼吼地输入tieba.baidu.com。
彼时“天涯”卧虎藏龙,“神贴”至今是江湖传说,“猫扑”的烟,点燃多少人的寂寞。在寿县“贴吧”里,有人转让二手山地车,关于寿县美食讨论的能盖起一百层楼;比起贴在菜市场门口的“寻狗启事”,放在贴吧里又多了一份找到失物的可能,不少人还会在楼层中间偶遇自己的熟人,甚至找到失联很久的朋友。
没有经历过贴吧黄金时代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沙发”“板凳”如此执着。在2010年的寿县吧,成功抢占楼主下面的位置堪比游戏里拿首杀。字母和符号堆砌成的颜文字成为多少人贴吧留印的记号。不管ID背后的网虫是在“特隆”,“逸月”还是在某个巷子里的自家,贴吧里只要有关寿县的讨论,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提出的问题, 在这里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思路:原本只想找到许久不见的一位老同学,就在你以为询问无果时,某层楼会窜出一位“大神”告诉你他是谁谁谁家的孩子,你如果想问,家庭住址都详细罗列。如今贴吧已经有专门的App,为方便冲浪分成热门,推荐,也有直播的项目。但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习惯性的“上贴吧看看”。那些年的奇闻轶事,街巷日常,曾经都是“爆贴”,大家在里面热烈讨论,“盖楼”,“歪楼”………帖子里会有很多真相,但有时难以区别,有时看多了贴吧你会觉得下水道老鼠居然这么脏,而同样,时间久了,你也会接受原来有这么多下水道老鼠。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年的“贴吧”里,大多人都是真情实感的分享与发帖。
网友的相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很多“吧友”都是通过互相“顶贴”,或者是相同的看法,成为了朋友,从线上走到线下,据我所知,当交流的平台变多,他们从“吧友”成了“群友”,延续这份互联网情谊。
我当年没怎么在贴吧活跃,但也想了解一点贴吧的故事,如果曾经是“吧友”愿意跟我们聊聊你的“后贴吧时代吗?用你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互联网的记忆或许会褪色,但总有些东西,像古城墙缝里的野草,一场雨后又冒出新芽。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来源:卢卢娱乐星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