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品牌,为什么要起个洋名?现在,身为国货,你无需自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6 16:16 1

摘要:用发黑的芒果做食物加工监理,蟑螂到处爬。曾经网红品牌奈雪的茶翻车导致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家日本品牌,事实上,很多看起来名字很“洋气”的牌子,他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用发黑的芒果做食物加工监理,蟑螂到处爬。曾经网红品牌奈雪的茶翻车导致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家日本品牌,事实上,很多看起来名字很“洋气”的牌子,他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既然是国货,为什么要取个洋名?

过去几十年间,伪装成洋品牌的国货不在少数,名创优品便是典型,甚至成功进军海外市场。接下来,让我们梳理国货从自卑伪装到自豪崛起的历程。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外国品牌凭借所谓高品质和高级感,深刻影响了两三代国人的消费观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松下、夏亩、冬至这些外国品牌生产的电视、洗衣机、冰箱,在当时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那时候要是哪间商店的橱窗里能摆上一台新款的索尼电视,都会被里三层外三层围观。也正是在这样的热捧当中,进口货等于好东西的理念开始在一代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

1989年 索尼电视

之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除了家电、汽车等大件,大批进口快消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肯德基、星巴克、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这些在今天随处可见的东西,以前都曾引发过全民热追。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开业时,每天都有好几千人排队,甚至有大学生为此休学应聘服务员。

即便是在五六年前,在星巴克喝咖啡、用苹果电脑办公,仍是小资生活的象征,不少人还会拍照发朋友圈炫耀。这种全民追捧的热潮,不断强化了国人对洋货的偏好。

1994年 上海第一家麦当劳开业

那个时候的国产品牌是沉寂的,但是中国向外资敞开大门,不光是为了进口,更是为了学习,为民族工业发展铺路。三四十年前,中国通过引入生产线,助力海尔、格力、小天鹅等品牌开启自主生产的征程。但外国资本为维护在华利益,开始对中国民族工业展开打压。

以汽水行业为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联手围剿国产汽水,天府可乐、北冰洋等众多风靡一时的国产品牌被并购,在减产、裁员的困境中逐渐退出市场。小护士、大宝等品牌,同样因外国资本的挤压,在发展的黄金时期走向沉寂。

可口可乐复古海报

即便到了90年代,不少国货的质量已显著提升,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青睐依然不减。2000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对国产品牌缺乏信任,认为日本、德国和美国的产品更具优势。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一些新成立的小品牌,为求生存与发展,选择将自己包装成外国品牌。

起初,国内厂商多采用挂靠海外企业,或在国外注册公司的方式,打造假洋品牌形象。威露士创始人左大为,先在德国注册公司,随后在国内成立公司。

单从品牌名来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是德国品牌。

而杰士邦作为人福医药1998年创立的国产品牌,为改善营销局面,在英国成立公司,产品标注“杰士邦英国全球有限公司授权”。2006年,杰士邦将75%的股份出售给澳大利亚公司,成为真正的外国品牌;2017年,又回购股份,重回民族品牌行列,多次身份转换,令人咋舌。

在家居领域,假洋品牌现象尤为突出。芝华仕、达芬奇、米兰世家、波西尼等品牌,纷纷宣称拥有欧洲血统。以达芬奇家居为例,其产品由东莞代工生产,先出口至意大利,再进口回上海仓库,仅通过这一操作,就将自己包装成洋货。

天津米兰世家

2012年,意大利政府因这些假洋品牌损害本国形象,主动派遣人员来华调查,并向中国有关部门递交数十份涉假企业的调查材料,涉及家具、服装等多个领域的品牌。

在接连的翻车事件后,爱假装的国产品牌却聪明了,都不太主动宣传自己欧洲血统了。

假洋品牌开始转变策略,采用暗示法。就是在这个时候,名创优品这样不承认也不否认自己是洋品牌的国货横空出世,带领中国的假洋盘迈向新的时代。其品牌名和logo极具日式风格,虽未公开宣称是外国品牌,但给消费者营造出洋品牌的印象。

名创优品

名创优品由哎呀呀创始人叶国富因为生意不顺,跑到日本散心,结果遇到了自己的贵人,著名设计师三宅顺也,在他的启发和帮助下做了名创优品。

除了名创优品的相关宣传,几乎找不到关于三宅顺也的其他信息。改名后的名创优品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美股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4500家门店,加盟一家名创优品门店,加盟费超过200万。更夸张的是,市场上甚至出现大量山寨名创优品的品牌,形成独特的山寨生态链。

三宅顺也

在使用这套方法的品牌里,最成功的当属元气森林,当初他取了一个日系名字,还在包装上印了个日本国株式会社监制,再加上零糖零卡这么硬营销,直接就卖爆了,4年时间卖出了10多亿瓶。

尽管后来被拆穿虚假营销,但在资本市场依然备受追捧,估值接近400亿人民币。受元气森林启发,不少同行纷纷效仿,例如农夫山泉推出“福岛白桃”产品,因蹭福岛元素遭网友抵制,最终不得不出面澄清。

元气森林

如今,国货已无需依靠伪装打开市场

加入WTO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主要扮演代工者角色,为iPhone、耐克等品牌代工,虽赢得“世界工厂”的称号,但也注定了我们只能获取利益链条上最小也是最不被人看重的那部分利润。

没有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处处受阻,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力也难以提升。

近年来,“中国创造”愈发受到重视,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与此同时,部分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自毁口碑,耐克“鞋垫门”、宜家“夺命柜”等事件频发,让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任逐渐瓦解。那些被国人追捧的海外品牌,不再是物美之忧的代言人,他们为自己的骄傲和商标付出了代价。中国品牌的努力也终于在近10年得到了回报。

中国品牌的努力在近10年取得显著成果。

在小家电领域,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逐渐赶超戴森等海外品牌。海尔凭借过硬的质量,连续十几年在全球洗衣机和空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在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巴士成功出口到美国、德国等汽车制造强国。中国设计也在不断创新,故宫文创、各类国潮品牌不断涌现,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消费者对国货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日本媒体惊讶地发现,中国年轻一代不再盲目推崇日货。国内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大学生更愿意支持中国产品。这充分表明,国货已凭借自身实力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

故宫文创“饱格格”系列盲盒

国货的崛起,不仅体现了产品质量的提升,更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期待国货能够设计、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以自信的姿态回应消费者的信任。也希望在每一个消费者和企业的心中,“我用国货”成为值得骄傲的事,让这份对国货的热爱无需掩饰。

文本来源:圈内师老师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