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档观察:当“小档期”成为情感共鸣试验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6 17:04 1

摘要:这个清明假期,你是否与家人共享一部好片?2025年清明档,电影市场再度证明“小而美”的能量。《我的世界大电影》《向阳·花》《不说话的爱》三部题材不同的影片以高口碑撑起档期热度,亲情、女性成长等现实主义主题引发广泛共鸣。这并非清明档首次“黑马”频出,近年来这一传

这个清明假期,你是否与家人共享一部好片?2025年清明档,电影市场再度证明“小而美”的能量。《我的世界大电影》《向阳·花》《不说话的爱》三部题材不同的影片以高口碑撑起档期热度,亲情、女性成长等现实主义主题引发广泛共鸣。这并非清明档首次“黑马”频出,近年来这一传统节日逐渐成为新片竞逐的“情感刚需档期”,小档期为何能持续孵化佳片?背后有怎样的供需调配?

情绪经济学

档期与题材的双向奔赴

清明不仅是祭扫的日子,更是春天新生的开始,观众既需要宣泄情绪,也渴望被治愈抚慰,今年清明档影片精准切中这一心理。

《不说话的爱》用聋哑家庭的无声对话诠释亲情羁绊,被观众一直点评为“纸巾指数”(观众带纸巾比例)超高影片;《向阳·花》讲述一群社会女性的自我救赎,在与命运对抗中重新书写另一种“芳华”,猫眼数据显示女性观众占比81.3%;而《我的世界大电影》则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合家欢”,在奇幻冒险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疗愈。

业内学者认为,这类影片填补了传统大档期缺失的“中间情感带”——既非合家欢的喧闹,也非文艺片的疏离,而是提供具有公共性的情感疗愈。

片方的“错峰战术”

避开大档期内卷

“大档期拼排片,小档期拼长线。”在电影行业内一直有这样的“默契”策略。春节档、暑期档往往被头部商业片垄断,而清明、端午等档期排片竞争较小,口碑效应更易发酵,中小成本影片开始转向“档期错位竞争”。

2024年清明档票房冠军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宫崎骏的奇幻世界迷人治愈;2023年新海诚的《铃芽之旅》最终总票房达到8.07亿元;2022年的《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2021年的《我的姐姐》……纵观近几年清明档票房冠军,细腻叙事与题材深耕似乎是这些影片的共同特征,与大制作、大明星的高流量对比,它们“内敛”许多,润物细无声地在观众与社交平台上形成“自来水”式传播。

今年《我的世界大电影》《向阳·花》《不说话的爱》《热烈》也十分符合以往档期特点,在各自垂直题材中形成能量场,刺激行业重新评估小档期价值。

市场下沉

小城青年的观影红利

清明档的发力,某种程度上是“小镇青年”与“都市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二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较多,尤其是四线城市的观影热情高涨,以电影《向阳·花》为例,截至4月6日,四线城市票房占比18.8%,三线城市票房占比16.7%,二线城市票房占比15.7%,从城市活跃度来看,四线城市活跃度最高,其次为二三线城市。

清明节,回到故里、祭奠先人、踏青出游,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辈们,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取放松,而看一场电影恰是不错的选择。“假期踏青,带着父母看看电影,感觉是一种难得的‘家庭团建’,这种感觉还和春节不太一样,特别的舒适。”观众李晓说,这次她特意选择了《不说话的爱》,把平日无法言说的感激,在大城市打拼无暇顾及父母的愧疚,借电影一并向他们表达出来。

随着电影市场进入“碎片化消费时代”,清明档的持续升温或许预示着当一部电影能精准对接某个节日的国民情绪时,三天假期足以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这不仅是档期策略的胜利,更是中国观众用脚投票选出的内容进化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编辑:宋经纬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