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为过去10年研发12940亿元形成的主要成果,包括5G、昇腾处理器、麒麟处理器、鸿蒙操作系统5.0、人工智能、盘古大模型等成果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全套解决方案,即乾崑ADS 4.0和鸿蒙5.0。
华为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为什么万箭齐发饱和式攻击余承东主持的华为乾崑ADS 3.3
华为练秋湖全球研发中心
华为赋能的首款L3级自动驾驶车型尊界S800来了
问界M9的二兄弟问界M8来了
华为过去10年研发12940亿元形成的主要成果,包括5G、昇腾处理器、麒麟处理器、鸿蒙操作系统5.0、人工智能、盘古大模型等成果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全套解决方案,即乾崑ADS 4.0和鸿蒙5.0。
1、华为的“破局者”角色与行业阵痛
华为乾崑ADS 3.3引发的行业争议,本质上是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触动了多方利益格局。
华为乾崑ADS 3.3引发的争议,本质是智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必经阵痛。
华为凭借技术领先性和生态整合能力,正在重构行业规则和利益链,触及了传统车企、新兴势力、供应链巨头的核心利益。短期内,这种冲突可能加剧,但随着华为开放合作:如车BU独立运营引入阿维塔、赛力斯等外部资本和ADS规模商用的降价潜力及技术普惠,长期来看或将推动全行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2、华为全栈式自研智车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护城河”,国内外科技巨头难以望华为项背
苹果、英伟达、英特尔、高通、谷歌、特斯拉、爱立信组成联合体,共同去与华为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打“群架”。
苹果:十年投入智能电动汽车几百亿元,因为华为人工智能太强悍,故苹果终止了智能电动汽车研发项目。
英伟达:全球高阶智能电动汽车智驾芯片市场份额第一(华为是第二)。英伟达官宣:2027年Q1推出双Thor芯片的高速公路增强版L3;2027年底:推出双Thor城郊场景L3系统,覆盖更复杂路况。
鸿蒙智行问界M9 2025款搭载华为乾崑ADS 3.3的四激光雷达方案,已经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
英伟达L3级自动驾驶落后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至少2.5年及以上。
英伟达自动驾驶系统打不过华为ADS 4.0。
英特尔:收购以色列Mobileye曾全球领先暨中国很多主机厂及特斯拉FSD自动驾驶的基石。
英特尔自动驾驶系统干不赢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谷歌:谷歌Waymo估值3000亿元,支持美国L3级自动驾驶,但是在中国水土不服。
谷歌Waymo干不过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爱立信:提高5G技术,支持美西方自动驾驶系统打败华为。
特斯拉:FSD V12端到端,大量囤积英伟达AI算力芯片,训练数据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和美国政策法规限制,特斯拉FSD进入中国水土不服。中国要求特斯拉核心数据留在中国。
特斯拉FSD V13现阶段打不过华为乾崑ADS 3.3。
苹果自动驾驶已中道崩殂+英伟达出AI芯片+英特尔出Mobileye+高通出车机芯片+谷歌出Waymo+特斯拉出FSD V13+爱立信出5G,总体上还不足智能电动汽车50%全产业链,还要找台湾省台积电代工高端芯片,还有找中国大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或者日韩买电池,还有特斯拉电控技术,还有电机技术,还要买192线程激光雷达及4D毫米波雷达。
华为全栈式自研智能电动汽车所有核心技术及全产业链。通信技术有5G+算力芯片有昇腾910C+车机芯片有麒麟处理器+车机系统有鸿蒙5.0+自动驾驶充电及隔空开门有星闪技术+智能电动汽车的电机是自研的+智能电动汽车电控是自研的+3000公里固态电池在试量产+192线程激光雷达是自研智能+4D毫米波雷达是自研的+自家有10E云计算及大算力+自己有盘古大模型。
华为以上核心技术集成乾崑ADS 4.0和鸿蒙座舱,断带式领先国内外同行。
因此,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暨BBAB不得不选择华为合作。
3、技术路线之争:颠覆传统车企与新兴势力的布局
3.1 对传统车企的威胁
华为ADS 3.3通过多传感器融合(4激光雷达+5个4D毫米波雷达)实现了全天候、全场景的感知能力,尤其在雨雾天气和复杂地库场景中表现突出。这一技术优势直接挑战了依赖传统视觉方案特斯拉或单一传感器方案的车企小鹏,迫使它们加速技术迭代以应对竞争压力。例如,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正面临华为方案的直接对比。
3.2 对新兴势力的挤压
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虽在电动化领域领先,但智能驾驶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华为ADS 3.3的快速迭代,如三季度将升级至ADS 4.0实现L3级自动驾驶,可能削弱这些车企的智能化标签,促使其加大对自有智驾系统的研发投入以摆脱对华为的依赖。
4、生态主导权之争:重塑行业价值链
4.1 车企的“代工化”焦虑
华为通过鸿蒙智行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合作,掌握核心智驾技术和用户生态入口如鸿蒙车机系统,而车企更多承担制造角色。这种模式引发了车企对沦为“代工厂”的担忧,尤其是华为技术主导权下,合作车企在定价和产品定义上的话语权受限。例如,北汽为享界S9投入十亿级资源仍需依赖华为ADS系统,凸显生态合作中的不对等。
4.2 供应链与利润分配重构
华为智驾方案整合了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核心硬件,并推动车规级芯片自研,直接冲击博世、Mobileye等传统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同时,华为通过技术授权和生态分成获取高附加值利润,压缩了车企的盈利空间,引发产业链利益再分配的矛盾。
5、市场格局之变:高端垄断与价格下探的双重冲击
5.1 高端市场垄断效应
问界M9以46.98万起售价稳居50万以上豪华车销冠,其“加量不加价”策略即升级ADS 3.3同时部分车型降价1-2万元,进一步巩固了华为在高端市场的统治力。这直接威胁到BBA(奔驰、宝马、奥迪)及理想等品牌的高端车型份额,迫使后者在智驾功能和成本控制上被动应战。
5.2 中低端市场渗透潜力
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计划推出15-25万价位车型,而问界M5 Ultra已下探至22.98万。这种价格下沉策略可能挤压比亚迪、小鹏等中端市场玩家的生存空间,引发行业对华为“全价位覆盖”的恐慌。
6、舆论战的深层动因:技术与话语权的双重博弈
6.1 技术标准主导权争夺
华为ADS 3.3的快速商用,如跨楼层泊车、L3级落地,正在定义智能驾驶的新标准,而传统车企和部分新势力尚未形成同等能力。通过质疑华为技术的成熟度,竞争对手试图延缓华为技术标准的普及。
6.2 余承东个人风格催化矛盾
余承东高调的营销策略,如“遥遥领先”、“断带式领先”、“继续领先”、“强的飞起”等话术;签约刘亦菲为智界品牌代言;激进的技术承诺,如提前兑现ADS 4.0升级,既为华为赢得流量,也招致行业对其“过度宣传”的批评。这种风格放大了华为与竞争对手的冲突,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