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梅长林教授:从诊疗到管理,全面解析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18:34 1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影响全球多达1200万人的遗传性疾病,是肾脏替代治疗(KRT)的第四大常见全球原因。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引入和新的治疗方案的制定,ADPKD的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最近,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了针对ADP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影响全球多达1200万人的遗传性疾病,是肾脏替代治疗(KRT)的第四大常见全球原因。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引入和新的治疗方案的制定,ADPKD的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最近,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了针对ADPKD的临床实践指南《KDIGO 2025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评估、管理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阅读链接:首发!KDIGO 2025 ADPKD临床实践指南,十大章节一文精读)。为了让更多医务人员认识了解ADPKD,提升对该疾病的识别和管理能力,上海长征医院梅长林教授分享ADPKD诊疗以及最新进展。

上海长征医院 梅长林教授

01 ADPKD在我国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它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梅长林教授:在我国,ADPKD的患病率约为1/1000,这意味着全国约有130万患者。该疾病的发病主要受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大约85%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而剩余15%的患者则是由环境、感染或毒素等外部因素诱导基因突变而发病。因此,ADPKD的发生和发展既与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

02 ADPKD早期表现有哪些?临床工作上,怎么识别ADPKD高风险人群?针对ADPKD风险人群,如何设计筛查、诊断路径?在诊断ADPKD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梅长林教授:ADPKD的早期表现主要包括高血压和肾脏囊肿。许多患者在体检中因血压升高而进一步检查发现多囊肾病,肾脏超声检查发现双肾存在多个囊肿也是早期常见的表现。在临床上,识别ADPKD高风险人群的关键在于关注有家族史的个体。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筛查和诊断路径如下:若有家族史,40岁之前,双肾囊肿总数超过3个,即可诊断为ADPKD;40~60岁,双肾囊肿总数超过4个,也可诊断;60岁以上,双肾囊肿总数大于8个,同样可以诊断。对于无家族史的个体,若肾脏超声发现多个囊肿,则需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目前基因检测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其他肾脏囊肿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例如结节性硬化症、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和VHL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同样会导致肾脏囊肿,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通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区分。

03 KDIGO发布的ADPKD临床实践指南中也提到了一些延缓ADPKD进展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应如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延缓进展的治疗方案?

梅长林教授:ADPKD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延缓肾病进展的治疗。一般治疗与慢性病管理类似,建议患者多喝水、保持适当运动、维持正常体重,同时戒烟限酒,以减少疾病进展的风险。对症治疗方面,高血压是ADPK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早期严格控制血压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对于40岁、50岁之前血压超过135/85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应开始干预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降至120/70 mmHg。ADPKD患者还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和囊肿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且疗程需足够长,通常为2~4周。同时,ADPKD患者容易并发肾结石,因此建议患者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可使用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溶解尿酸结石。对于囊肿破裂出血的患者,需注意卧床休息、多喝水、预防感染,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如氨基己酸。此外,ADPKD还可能引起脑动脉瘤、二尖瓣脱垂等肾外表现,对于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患者,需进一步筛查。

延缓肾病进展的治疗中,目前指南推荐的药物为托伐普坦,适用于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25 ml/(min·1.73m2)、Mayo分型为1C以上,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3 ml/(min·1.73m2)且连续下降3~5年。托伐普坦的使用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在我国,考虑到中国人的平均体重较西方人低,上海长征医院提出改良用法: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从早晚各1片的“1+1”开始,每月增加1片,最终每天服用6片,上午4片、下午2片,即“4+2”。这种用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并在长达6年的随访中显示出对肾功能的显著保护作用。目前,我们正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囊肾病临床实践指南,希望给予临床管理更多指导。

04 既往有研究发现,生长抑素长效制剂如奥曲肽微球,对ADPKD并发多囊肝患者的肝体积有减小作用,且对减缓肾脏体积增长及保护肾功能有利。依您所见,目前此类药物在多囊肾病治疗中的地位如何?

梅长林教授:生长抑素长效制剂(如奥曲肽)在ADPKD治疗中主要用于缓解多囊肝的症状。多囊肝是ADPKD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肝脏体积增大可导致严重的压迫症状,如进食困难、呼吸困难等。研究表明,奥曲肽微球可抑制多囊肝的生长,从而减轻患者的压迫症状。对于多囊肝体积达到中度(1600~3200 cm³)或重度(>3200 cm³)的患者,可使用奥曲肽予以治疗。而临床中,对于多囊肾症状较重而多囊肝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优先考虑使用托伐普坦来延缓肾病进展。因此,目前奥曲肽在ADPKD治疗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对多囊肝的管理上。

05 目前针对ADPKD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型疗法?

梅长林教授:目前针对ADPKD的新型疗法正在不断探索中,主要包括干细胞移植、RNA药物和基因修饰治疗。干细胞移植通过修复受损的肾脏组织来延缓疾病进展,目前仍处于动物试验阶段。RNA药物通过小分子RNA技术靶向调控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囊肿的生长,相关药物研究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基因修饰治疗则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修饰或修复,从根本上治疗ADPKD,这一研究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主要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进行探索。这些新型疗法的出现为ADPK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06 ADPKD患者的手术指征是什么,何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梅长林教授:ADPKD患者的手术指征主要包括囊肿减容手术、感染控制、肾结石梗阻解除和肾移植准备。当囊肿体积过大导致严重的压迫症状时,如多囊肝压迫胃部导致患者进食困难、压迫横膈导致呼吸困难等,可考虑进行囊肿减容手术,这种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并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当肾脏出现严重感染且药物无法控制,形成脓肿且肾脏功能所剩无几时,可考虑切除感染的肾脏。若肾结石导致尿路梗阻,需通过手术解除梗阻。对于需要进行肾移植的患者,若双肾体积过大,导致没有空间放置移植肾,可考虑切除一侧肾脏以腾出空间。手术治疗虽然可以缓解部分症状或为肾移植创造条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ADPKD,因此需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07 针对ADPKD的公共卫生政策,您有哪些建议?

梅长林教授: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虽然相对罕见,但在我国患者数量仍不少。针对该疾病,公共卫生政策建议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有家族史的青中年患者,在就业时应给予同等对待,尽管ADPK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在60岁之前,大多数患者的身体状况仍能正常工作,因此不应因体检发现囊肿而成为就业障碍。其次,ADPKD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焦虑和抑郁等,建议社会和医疗机构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负担。最后,由于ADPKD具有遗传性,建议大力宣传疾病遗传咨询,利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等现代医学手段,帮助患者阻断疾病遗传给下一代。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后代发病风险,也有助于从长远角度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