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一本让父母重新改变认知,提升能力的育儿宝典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20:53 2

摘要:父母全身心投入到育儿工作中,放弃自己的事业,以育儿为新的职业,通过对孩子全方面的教育,总结出一套经验。职业的育儿团队,心理学专家通过大量的样本,长期跟踪孩子十几年的发展,总结出一些广泛被认可的成长规律。

当下好的育儿书可以说分为两大类:

父母全身心投入到育儿工作中,放弃自己的事业,以育儿为新的职业,通过对孩子全方面的教育,总结出一套经验。职业的育儿团队,心理学专家通过大量的样本,长期跟踪孩子十几年的发展,总结出一些广泛被认可的成长规律。

本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分为38章。作者通过四十多年对上百个家庭的跟踪走访,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得出并分享了34个育儿原则,让人有种拨云见日、恍然大悟的感觉。

新式育儿方针要求父母保持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再是教训,纠正,反而是引导与合作,关系更像是朋友。

以下是通读本书整理的一些珍贵笔记:

当今父母能够接触到很多理论,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只能让人更加疑惑,无法付诸实践。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合作者,用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成熟”是指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少数人能认知体会这种快乐。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父母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并且低人一等。真正有勇气的人,不怕犯错误或有缺点,并且勇气不会因为错误和缺点而减少。替孩子难过是大人所有态度中对孩子伤害最严重的态度之一,这种态度传递出的是对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信心。父母只能努力激励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但有时尽管做得很对,也未必会成功。发现自己因为暴怒而惩罚或者打骂孩子时,需要对自己诚实,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只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要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而不必事后内疚,那是一个难以负担的“奢侈品”。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也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父母没有权力替孩子担负责任,也没有权力替他们收拾残局,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而不是我们替孩子决定。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他们,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甚至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夹杂着责骂或说教来惩罚孩子。正确地坚持使用合理后果,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能够令人惊讶地减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增进家庭和谐。孩子能够很快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会非常配合,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父母越少提到“后果”这个词,惩罚的感觉就越小。不带强硬的坚定态度,需要首先学会相互尊重。我们要尊重孩子有决定他们意愿的权利,我们也要学会尊重自己,不让孩子用不良行为摆布我们。尊重孩子,就是将孩子看作和大人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但这样的权利并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需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因为成人的世界里有很多挫折。“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有能力面对挫折”这是无稽之谈。我们并非说要随意拒绝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说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或者不符合情势时,我们必须有判断能力,以及有说“不”的勇气。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规则、不合作,那么他就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则会强化孩子的这些错误方法和目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一个我们过度保护孩子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自信。因此,我们对年幼孩子的能力更没有信心。孩子对待过度保护的父母有什么态度,取决于孩子的目的。最危险的态度是自卑。孩子会对自己完全气馁、绝望放弃,期望自己一辈子被保护,无法面对任何困难。当我们对孩子溺爱,试图保护他们一辈子的时候,其实是在送给他们一件“性格礼物”:认为生活令人愤怒,而自己只能无助地暴躁。父母要慢慢地,通过观察和引导,将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样会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是对孩子的极端不尊重,不尊重他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愤怒常常是因为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利益肩负极大的责任。结果是,我们无法让自己从问题中脱身,无法客观看待情况。教育永远都发生在冲突之后,发生冲突时,说教、讲道理或者插手帮忙,都只会变成战争的武器而已。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孩子们就能建立起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他们会从实际行为中学会礼貌、平等、遵守规则、相互体谅和尊重等精神,这些恰恰就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会的人生性格和技能。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疼痛和苦难不可避免。事实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会更少。父母两人性格不同,想法和意见不同,这很正常。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当然最好。但意见一致不是必须的。孩子会观察和感受自己周围的人,他能够自行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可怜别人,是带着向别人施恩的态度,它不会增加对方的勇气。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最好的爱,但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而给予他信心和勇气。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而怜悯则是无原则地可怜人。当我们认为对方弱小时,我们就会怜悯对方。结果却会削弱对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导致他们趋向消极、抱怨,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若我们不对孩子做过多的要求,传递出的是需要获得孩子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务或顺从,才能增进友好令人满意的关系。我们想教会孩子怎么做理智聪明的选择,那我们就必须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即使选错了,他也能从中有所学习。我们单纯的说教不能让孩子深刻学习。孩子非常善于观察情况,他们有能力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甚至很有价值的质疑,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智慧。我们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想替孩子过他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放松一些,从容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信心,信任他们,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对双方都很好。当我们不再担心恐惧,不再强求完美,放松下来就会发现,紧张消失了。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所谓的坏习惯,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当孩子发表看法时,不用点评、纠正,否则会破坏这个游戏。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想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父母会发现孩子渐渐发展出了理性的思想和眼光!我们不能从孩子的生活中删除什么内容,因为这是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但是我们可以用更有趣的事情影响孩子,他们会自愿离开电视,手机游戏。当静下来想,会发现孩子的思考能力非常惊人且让人敬佩。孩子像海绵,在潜意识里观察、接收,然后根据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判断,再依据这个判断指导自己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性格。我们只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不能强迫孩子合作。赢得合作的最佳途径,是每个人都放心地畅所欲言,共同找到解决方法。当我们遇到孩子的决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时,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成年朋友。如果是成年朋友提出这个意见,我们会怎么做?

来源:我的方寸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