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老蒋在重庆的官邸召见王耀武,两人的对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从当前的战局分析,到部队的整训补充,再到为将者的操守与忠诚,老蒋似乎格外有兴致,可谓对王耀武寄予了厚望。
1939年7月,俞济时调任新五军军长,想带走起家部队第58师,俞飞鹏得知后怒骂:“你脑子被门挤了吗?”
此前,第74军取得万家岭大捷,令老蒋颇为欣慰,于是决定再次召见自己的得意门生第74军副军长王耀武(兼第51师师长)。
6月,老蒋在重庆的官邸召见王耀武,两人的对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从当前的战局分析,到部队的整训补充,再到为将者的操守与忠诚,老蒋似乎格外有兴致,可谓对王耀武寄予了厚望。
通常情况下,老蒋接见下属将领,哪怕是亲信学生,时间都卡得很紧,半个小时是常态,能聊上四十分钟已属破格。
当谈话临近结束,老蒋告诉王耀武,说:“俊才,我考虑再三,决定让你接掌74军。任命状,我已经批准了。”
王耀武心中猛地一跳,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赶紧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回答:“谢校长栽培,学生必不负您厚望。”
74军交由王耀武接手,那就意味着原任军长俞济时要调走。关于俞济时的去处,老蒋已经做出了安排,平调至新五军担任军长。
新五军是当时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机械化军,老蒋非常看重,对于军长一职,自然做了一番深层次的考量。
思来想去,老蒋还是觉得俞济时最合适,毕竟是自己的外甥,靠得住。而且,虽说俞济时是平调到新五军当军长,但实际上是高升,这也不算亏待了他。
当时,新五军隶属徐庭瑶的第三十八集团军建制,由杜聿明暂代军长一职。关于谁最终接手新五军军长一职,徐庭瑶有很大的话语权。
王耀武此番去重庆,除了正常述职外,也是急于见到徐庭瑶,因为他打听到俞济时并不是一个光杆司令去新五军上任,而是玩了一招釜底抽薪,要把自己的起家部队第58师一同拉走。
俞济时如果把58师带走了,那王耀武这个新任的74军军长,手里就只剩下两个师,74军的实力和完整性将大打折扣。
以俞济时在58师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影响力,恐怕冯圣法、廖龄奇和下面的团长们,多半会愿意跟着老军长走。而王耀武作为继任者,又是俞济时的旧部,于情于理,都不好出面强行阻止。要是闹僵了,不仅伤了和气,更可能影响部队的稳定和士气,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王耀武想到了徐庭瑶。俞济时想带走的58师,如果真的调过去,也必然要归徐庭瑶节制。这件事,徐庭瑶的态度至关重要。
徐庭瑶会愿意俞济时带着一个完整的、而且是俞济时自己嫡系的师,空降到他的集团军,成为新五军的核心力量吗?
恐怕未必。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俞济时是老蒋的外甥,身份特殊,这次调任新五军,很可能也带着“监军”或者说委员长“掺沙子”的意味。
徐庭瑶虽然忠于中央,但未必乐见一个带着“皇命”和强大嫡系部队的将领,来到自己麾下, 打乱原有的力量平衡,甚至可能在未来对自己形成掣肘。
更何况,新五军内部,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都是徐庭瑶的老部下和亲信。尤其是邱清泉,性格桀骜。俞济时如果光杆司令一个过去,想约束住杜聿明、邱清泉这些骄兵悍将,本就不易。如果再带上一个与新五军原有部队格格不入的58师,内部矛盾恐怕会更加激化,这显然也不是徐庭瑶愿意看到的局面。
现在,王耀武想着如何见到徐庭瑶,并且在不直接提及58师这件事情的情况下,巧妙地让徐庭瑶“领会”自己的意图,并主动出手相助。
好巧不巧,何应钦在重庆主持汇报会,结束后搞了一个小规模的晚宴,请的都是集团军司令级别的高官。
王耀武是何应钦的得意门生,又刚受到了老蒋的特别召见。因此,何应钦特意叫上了王耀武。
当晚,何应钦作为主人,正笑容满面地周旋于各位宾客之间。
王耀武走进这片冠盖云集之地,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虽然刚刚被任命为74军军长,但在这群大佬面前,他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字辈”。按照规矩,他只能找个不起眼的角落待着,默默地喝着酒,观察着场上的形势。
当然,这正好给了王耀武思考的时间。如何才能自然地接近徐庭瑶?如何开口才能既表达敬意,又不显得突兀,还能巧妙地传递自己的“诉求”?直接提58师肯定不行,那太露骨,也太不给俞济时面子,万一徐庭瑶不接茬,自己反而下不来台。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一个能引起徐庭瑶兴趣,又能顺理成章地让他“欠”自己一个人情的话题。
王耀武端着酒杯,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很快,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徐庭瑶正与几位将领谈笑风生,虽然右臂似乎还有些不太自然(那是中原大战留下的旧伤),但精神矍铄,自有一股儒将风范。
就在王耀武琢磨着该如何上前搭话时,机会来了。何应钦注意到了角落里的王耀武,似乎想起了什么,拉着身边的徐庭瑶,径直朝他走了过来。
何应钦笑容满面地介绍道:“佐民啊,来来来,我给你引见一下,这位就是你的老师长徐月祥(徐庭瑶字月祥)。”
王耀武心中一喜,连忙放下酒杯,快步上前,双脚并拢,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师长好!” 他特意用了“师长”这个称呼,既表示了尊敬,也点明了两人曾经的隶属关系,拉近了距离。
何应钦呵呵一笑,拍了拍王耀武的肩膀:“佐民,现在可得叫徐老总了!”
徐庭瑶也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将领。王耀武的名字,他早有耳闻。山东人,作战勇猛,指挥灵活,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表现出色,是中央军中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此刻见他态度谦恭,不卑不亢,心中也颇有好感。
没等徐庭瑶开口,王耀武抢先一步,脸上带着关切的笑容,目光自然地落在了徐庭瑶的右臂上:“看徐总精神矍铄,想必当年战场上留下的臂伤,已经恢复如初了吧?”
这一句问候,看似平常,实则大有深意,一切还得从徐庭瑶的一段轶事说起:
1930年中原大战,徐庭瑶在战场上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差一点就要截肢。据说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的伤势,而是问:“打炮的那个人,抓到了吗?”左右都回答没有。
徐庭瑶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扼腕叹息道:“可惜了,炸伤我的那门炮,是法国造的81毫米迫击炮,这炮的准头是出了名的差。可那个炮手,竟然能打得这么刁钻精准,把炮弹送到我的指挥部附近,这绝对是个难得的炮兵奇才。将来要是能找到他,我一定要好好会一会,把他招到我们这边来。”
果然,徐庭瑶闻言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人人都说佐民心细如发,观察入微,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连我这陈年旧伤都还记得。”
周围的几位将领也被勾起了兴趣,纷纷看向王耀武。
王耀武谦逊地笑了笑,话锋一转,带着几分神秘的口吻说道:“哪里哪里,不敢当徐总夸奖。其实,晚辈之所以知道此事,还是因为去年在豫东战场上,遇到了一位奇人,听他亲口说起的。”
“哦?奇人?”徐庭瑶果然被吸引了,追问道:“怎么回事?说来听听。”
王耀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清了清嗓子,将早已在心中酝酿好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的51师,有个从溃散的西北军(原宋哲元的二十九军)那边逃过来的散兵,机枪使得出神入化。我看他身手不凡,又逢乱世,不忍心看他一身绝技埋没,就把他收编了。没想到,好事成双。这个机枪手,又给我介绍了他的一个老乡,说是个玩炮的高手。我一见那人,其貌不扬,但言谈间却透着一股子傲气。闲聊时,他吹嘘说自己当年在中原大战的战场上,曾经一炮‘报销’过国民革命军的一位师长,而且信誓旦旦地说,那位师长姓徐,还是大名鼎鼎的第一师的师长。”
说到这里,王耀武顿了顿,观察着徐庭瑶的表情。只见徐庭瑶的眼睛瞪大了,呼吸也似乎急促了些。
王耀武继续说道:“我当时留了个心眼,没有声张,就把这个炮手也留在了师里。后来几场恶仗打下来,证明这人还真不是吹牛。他的炮术确实高明,尤其是对那种老式的法制81毫米迫击炮,摸得门清,打得又准又刁。好几次关键时刻,都是靠他的精准炮火,压制了敌人的火力点,才减少了我们51师不少官兵的伤亡。我这才确信,他当年说的,恐怕是真的。”
故事讲完,宴会厅里一时有些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徐庭瑶和王耀武身上。
徐庭瑶激动得脸膛发红,猛地抓住王耀武的手臂:“佐民,那个人现在在哪里?快带我去见他!” 他找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这个“奇才”,竟然就在王耀武的部队里。
王耀武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便故作平静地说:“徐总别急,那人现在就在我重庆的临时住所待命,我这就打电话让他过来。”
说着,王耀武转身走到宴会厅一角的电话旁,低声交代了几句:“潘火亮,你赶紧过来。”
没过多久,潘火亮被卫兵领了进来,看到满屋子金光闪闪的将军,他显得非常紧张,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低着头不敢看人。
徐庭瑶却不管那么多,几步上前,一把拉住潘火亮的手,也不嫌他手上的粗茧和泥垢,把他拉到一边,开始急切地、详细地询问起当年中原战场上的情况。问他当时在哪个部队,用的什么炮,瞄准的哪个方向,打了多少发炮弹,周围的地形如何。
潘火亮炮手起初还很害怕,但在徐庭瑶诚恳而专业的询问下,渐渐放松下来,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众人远远地看着,只见徐庭瑶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精彩,时而惊讶,时而惋惜,时而又露出欣赏的笑容。大家心里都明白,王耀武说的这事,八九不离十是真的了,徐老总这是真的找到了当年差点要了他命的那个“宝贝疙瘩”。
徐庭瑶问完话后,转身对王耀武说:“佐民啊,把这个人才让给我如何?正好我这个三十八集团军是新搭的架子,炮兵这方面急需这种人才。”
王耀武一看目的达到了,赶紧接话:“既然徐总开口了,那我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徐庭瑶算是了却了自己一桩多年的心愿,又得到了一个炮兵人才,心里非常高兴,马上跟王耀武碰了一杯。
当然,人才不是白送的,这是人情,徐庭瑶自然也要有所回报。而眼下,有什么比阻止俞济时挖走58师,更能“回报”他王耀武,同时又符合徐庭瑶自身利益的事情呢?
王耀武算准了,徐庭瑶绝不希望俞济时带着一个完整的、非自己系统的精锐师,进入他的第三十八集团军,成为新五军的核心。这不仅会打破集团军内部的力量平衡,增加管理难度,更可能让俞济时这个带着“特殊使命”的骄兵悍将,在自己的地盘上坐大。
王耀武在结束了重庆的述职和活动后,并没有急于赶回74军驻地。老蒋给了他十天的假期,他正好利用这段时间,不紧不慢地踏上归途。他在等消息,接下来就看俞济时和徐庭瑶如何出招,以及更高层如何裁决了。
正如王耀武所料,徐庭瑶本来就不看好俞济时,更不乐意俞济时带着58师横插进入第三十八集团军,于是联合了与自己私交甚笃、同样在军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桂系大佬白崇禧,两人一同在老蒋面前参了俞济时一本,说:“俞非机械化人才,恐难胜任此职。58师作为74军的建制部队,隶属关系明确,若将其整个师级单位随着军长调动而平移至新五军,既不符合军队的组织原则,也开了个很不好的先例。如果国军将领都可以随意将自己指挥过的部队视为“私产”,任意带走调动,那军队岂不成了个人的私产?长此以往,军纪何在?体制何存?”
老蒋听后,也对俞济时这种略显“莽撞”和“不识大体”的行为,颇为不满。但俞济时毕竟是自己的外甥,又是多年的亲信,总不能让他太难堪。
权衡再三,老蒋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俞济时的叔叔,也是自己的另一位心腹时任后勤部长的俞飞鹏去处理,让俞飞鹏去开导开导自己的侄子,把这件事“圆满”地解决了。
俞飞鹏接到这个任务,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深知老蒋的意图,也明白这件事处理不好,不仅侄子俞济时脸上无光,甚至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前途。更重要的是,俞飞鹏本人,对王耀武这位后起之秀,是颇为欣赏的。
1936年,俞飞鹏因公去过一次陕西,当时王耀武的部队正好驻扎在附近。期间,王耀武送上两件礼物:一件是袁世凯的佩刀,另一件是《治兵要录》。
这两件礼物,送得不动声色,却件件搔到俞飞鹏的痒处。事后俞飞鹏回味了很久,才咂摸出其中的味道,不禁暗暗赞叹:这个王耀武,年纪轻轻,却把人情世故琢磨得如此透彻,做人做事,滴水不漏,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当得知侄子俞济时竟然想挖王耀武的墙角,要把74军的主力师带走时,俞飞鹏心里是很不赞成的,甚至有些生气。他觉得侄子这事办得太不明智,也太不厚道。
接到老蒋的指示后,俞飞鹏立刻给俞济时打去了电话。电话一接通,他也不绕弯子,劈头就问:“良桢,你知道王佐民在老头子心目中,现在是个什么分量?”
俞济时沉默了。他当然知道,王耀武近来很受器重。
俞飞鹏说:“你再用你的脑子好好想想,老头子接见下属,一般给多长时间?顶天了,半个钟头。可这次,他接见王佐民,足足谈了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啊,你想想看,党国之内,有几个人能有这种殊荣?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头子对他寄予厚望,是在把他当方面大员来培养!”
俞飞鹏似乎还嫌不够,继续敲打侄子:“再说这次他来重庆,何敬公(何应钦)是什么身份?他宴请的都是集团军司令以上的大佬,为什么要破格把王耀武这个小辈请过去?还不就是看重他的潜力,想把他牢牢地拴在自己这个派系里吗?”
“还有,王佐民在何敬公的宴会上,当着那么多大佬的面,把那个炮手送给徐月祥,送得那么冠冕堂皇,那么水到渠成,你以为他真是发善心?他一方面固然是做事有心,知道徐月祥的喜好;另一方面,还不是做给你看的?他还不是希望通过徐月祥这层关系,来阻止你挖74军的墙角吗?”
俞飞鹏越说越激动,最后几乎是在对着电话那头吼道:“像王耀武这种人,一面做事八面玲珑,处处不得罪人;一面又埋头苦干,战功卓著。这种人,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我们俞家,现在拉拢他还来不及,你倒好,竟然还想去得罪他,去拆他的台。我看你这脑子,真是被门给挤过了。你这样做,不仅得罪了王耀武,还得罪了徐庭瑶,连何敬公那边也看着不舒服,你这是要把自己往绝路上推啊!”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又如惊雷贯耳。俞济时听得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而下。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因为一念之差,差点犯下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得罪一个前途无量的将星,打乱老蒋的布局,疏远几位军界大佬,这后果不堪设想。
“叔叔教训的是!”俞济时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是侄儿糊涂了,那依您之见,我现在该如何补救才好?”
“第一,你立刻通知58师那边的人,让他们都消停下来,不准再提调动的事,一切照旧!”
“第二,你马上给王佐民去一封亲笔信,态度诚恳一些,告诉他你即刻办理军务交接。在信里,可以稍微暗示一下,74军‘完璧归赵’,绝不会少一兵一卒,让他放心。”
“第三,等见面交接的时候,关于58师的事情,你一个字都不要提,就当没发生过。多叙叙旧,谈谈心,关心一下他的近况,姿态要做足,就跟平常一样,甚至要更热情一些。”
“第四,交接工作一定要办得隆重、顺利、圆满。让所有人都看到,你们俩交情深厚,交接毫无芥蒂。至于58师内部的人事安排,交接之后,那是他王耀武的职权范围,你不要再插手,任由他去做主。”
“明白了,叔叔!侄儿一定照办!”俞济时连声答应。
几天后,王耀武抵达74军军部。俞济时果然按照叔叔的指示,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交接仪式。仪式上,俞济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赞扬了王耀武的才能,并表示相信74军在王耀武的带领下,必将再创辉煌。两人并肩握手,笑容满面,仿佛什么矛盾也未曾发生过。
王耀武顺利地、完整地接掌了74军这支王牌劲旅,74军也在王耀武的带领下,屡建战功,打出了抗日“铁军”的称号。
1944年1月,王耀武升任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再进一步,擢升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与老资格的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等人平起平坐,连老资格的关麟征(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都被他甩在身后。
由此可见,王耀武不仅打仗厉害,而且为人处世方面也相当高明,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来源:冷竹离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