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神改编诈骗套路,居民:比追剧还上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6 17:35 1

摘要: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益翻新的当下,传统宣传方式正遭遇瓶颈:发传单易被忽视,讲座到场率低,标语海报难留印象。

“阿姨,

这句曾被基层工作者

反复念叨的“防骗金句”

如今

在南湖区新嘉街道穆河社区

有了新版

△短剧第一集

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益翻新的当下,传统宣传方式正遭遇瓶颈:发传单易被忽视,讲座到场率低,标语海报难留印象。

如何让反诈知识真正“入脑入心”?穆河社区交出了一份新答卷:

组建“反诈短视频天团”,让社区干部和居民跨界当演员,把真实骗局改编成1—3分钟的幽默短剧。

社区党委书记朱建凤身系围裙、头戴灰白假发对着镜头喊出“看广场舞也犯法?养老钱差点打水漂!”时,辖区居民纷纷在手机屏幕上点了“赞”。

这支“非专业团队”,用夸张的表演和反转的剧情,让反诈宣传从“说教课堂”变身“追更剧场”

走进穆河社区办公室,一块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剧本创意:《单身小伙相亲记》《保健品推销员的“温情陷阱”》《一条短信的代价》……这些取材于真实案例的短剧标题,勾勒出电诈江湖的“十二道陷阱”。

团队成员练习台词

“反诈短视频天团”的成员身份特殊:社区干部、联居干部、居民小组长,平均年龄40岁,清一色的“跨界演员”。

演员在拍摄中笑场

“我们没学过表演,但胜在‘接地气’。”朱建凤笑道。在第一期社区反诈短剧《看广场舞也犯法》中,她饰演一位沉迷手机短视频的“糊涂大妈”,在刷广场舞视频时,接到“抖音法务部”打来的诈骗电话,险些损失养老钱。

镜头里,她瞪大眼睛惊呼:“我就跳个广场舞、拍点视频呀,这也犯法吗?”夸张的表演、反转的剧情,让手机屏幕前的居民直呼“太真实了”!

朱建凤给笑场的演员说戏

为了让剧情更贴近生活,团队成员化身“编剧采风团”:走访受骗家庭记录细节,在社区茶话会上征集居民故事,收集了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等12类常见骗局,每周不定时更新2—3期,通过社区微信群和视频号同步推送。

“我们尽量用幽默的方式讲严肃的事,让大家笑着记住防骗要点。”朱建凤介绍,比如即将开拍的《单身小伙相亲记》,灵感就来自一个真实案例:诈骗分子伪装成“白富美”,通过婚恋网站接近受害者,再以“投资理财”为名骗钱。剧本里加入了不少搞笑桥段,比如诈骗分子为了装“高富帅”,用网图冒充自己,结果被主角识破。“笑过之后,大家就会记住了,网恋提到钱,八成是诈骗。”

△短剧第二集

反诈宣传的创新,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63岁的王阿姨看了一期之后就是"反诈短剧"的忠实粉丝,每天坐等更新,还主动贡献素材:“我老伴差点被‘保健品诈骗’忽悠,你们拍出来,让更多人长个心眼!”

现在,社区视频号的评论区成了居民们分享防骗心得的“第二课堂”,不少人还会@亲朋好友一起观看。据统计,第一集的视频在5分钟内播放量就突破500次,居民群转发量也在不断的提升。

拍摄现场

从“被动听”到“主动看”,从“单向宣传”到“多方互动”,这种寓教于乐的反诈模式正在显现成效。社区工作人员小孔注意到,最近接到诈骗咨询电话时,不少居民都能准确说出“96110反诈专线”。

工作人员在剪辑拍好的素材

“有位大叔接到冒充客服的电话,直接回怼‘你这套路我在社区视频里见过’,让我们特别欣慰。”朱建凤表示,“诈骗手段天天变,我们的‘剧本’也得跟上,接下来还打算拍《AI换脸诈骗》,还要搞线下反诈剧场,让更多人成为防骗‘主角’。”

反诈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当防骗知识变成津津乐道的“社区小剧场”,当居民从“观众”升级为“编剧”,全民反诈行动便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正如一条高赞评论所言:

“这些短剧就像‘防骗疫苗’,笑着看完,免疫力就提高了!每周最期待反诈短剧更新,比追剧还上瘾!”

◇2025新春访谈丨新嘉街道:老城焕新颜,奋楫向未来

来源|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徐梦倩 新嘉街道

摄影|李继升

美编 | 李继升

责编 | 张琪

审核 | 鲁赟

来源:南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