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时间能治愈一切,但崩塌才刚开始”|穿越哀伤三步指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20:30 2

摘要:2014年盛夏,正在复旦大学读硕士的李昀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清晰地劈成了两段”。

2014年盛夏,正在复旦大学读硕士的李昀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清晰地劈成了两段”。

她接到家人电话:母亲中风入院。当她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被送入了重症监护病房。

她守在病房外寸步不离,祈祷母亲平安,然而四天后,母亲还是永远离开了她。

外人眼中“镇定”的她,在之后的日子里被思念击溃:上课会哭、走在校园里会哭、拿起手机想到打不通母亲电话时会哭……

家人劝她“放下”,父亲开始相亲,“我以为时间能治愈一切,但葬礼结束后,真正的崩塌才刚开始。

李昀鋆的《与哀伤共处》分享会

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一直攻读社工专业的李昀鋆才知道,她的痛苦、难过等情绪有个专属的名字:

哀伤。

不管是经历浪漫关系的结束、挚爱之人的去世,或者是梦想的幻灭,哀伤都是一种事后空窗期的自然反应。

2015年,她开始有关“哀伤”的研究,试图用学术回应内心未解的困惑。这就是2025年出版的,近期引起业内热议的《与哀伤共处》。这本书,访谈了44个年轻人,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至亲,有非常沉重但沉默的哀伤。

在清明节之际,我们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同时,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在本篇文章中,基于“接纳现状、放下执念、拥抱新生”理论来探索哀伤的核心概念。

这是一套鼓励我们去接纳自己的情绪,放下那些一直不会滋养我们的信念,并且敞开自我拥抱新的可能性的理论框架。

这套理论框架并非是线性的、一蹴而就的,更像是有三种配料的一道菜肴,你需要不时地尝一下咸味,来看接下来需要添加什么。

面对哀伤情绪,并没有一种“常规”的方式。

尽管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于1969年提出的哀伤五阶段等阶段性的理论至今都非常流行。

研究表明,面对失去的任何反应都是合理的。

你可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绪,从悲伤、愤怒到恐惧、内疚、释然、快乐、困惑乃至震惊。

有些人会恢复得相当快。这些都是你在适应新现实时的“正常”反应。

伤心和悼念是有其进化目的的。

它能让我们的身体慢下来,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同时向他人发出信号,表明我们需要他们的支持。

一些人需要仪式、哀悼和他人的帮助来“渡过”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有些人体验到的痛苦程度较低。愤怒、内疚、羞愧、悲伤和恐惧都是正常的反应,感觉麻木或迷失方向也很常见。

花点时间回顾一下你最近一次失去至亲时的感受。你是否曾认为自己的某些反应“不正常”?你试图回避什么?

也许你可以根据当前的研究重新审视一下你的自我评判和回避。

你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摆脱那些失去至亲相关的复杂情感。一些人的逝去会引发终生的悲伤、苦难、内疚或者愤怒。

然而,当你慢慢消化自己这些情感经历时,失去可以被整合,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也会随之出现。

情绪是流动的能量。

如果我们和当下的自己做斗争,尝试去震慑或者捉住我们的情绪,我们就会在自己的哀伤情绪加上一些疲惫和灰心。

相反,让每一种情绪的的能量在你的身上流动,就像让自己随着海洋中的潮汐起伏而移动。

在经历失去之后,你是否抱有阻碍你前行的限制性信念

一些可能的例子如: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再也不能遇到一段这样好的关系了,这是不公平的......

它可能是恐惧、怨恨、憎恨,或者是一种你知道自己可以采取行动战胜的低价值感。

它可能是一种你知道让你无法自拔的行为,比如赖床、与外界隔绝、冲动购物或强迫性性行为等。

你可能坚持要求他人做某些事,比如以特定方式开车或对你特别对待。

倘若你察觉到某事在持续束缚你,或许该放手了。

问问你自己,我需要放下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

1、从你现在的处境后退一步,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听从你的内心。什么是你渴望的?

是否有一种可能,即使那些你失去的已经再也不在,你还能为现在所拥有的事物的价值感到骄傲?

2、创造仪式来放下那些你正紧握着的事。

用一块小石头来代表你介怀的事情。让你的情感和价值观在意识中流动。感受紧握这块石头的重量和消耗。

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张开你的双手,然后向下丢掉它。

可以丢到河里,或是花园里,只要它是新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对随之而来的任何的解脱感、自由感、轻松感或是一些洞察保持开放的态度。

3、把你写过、读过的那封信拿出来,通过对这封信做些什么来有仪式感地和它说再见。

为它举行冲浪者葬礼?烧掉它?送到外太空?

把它埋起来种棵树,让它变成肥料?把它做成陶器?

这是一些对你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事。

人需要仪式感,我们的身体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跟上我们的脑子,所以选择一些能与你共鸣的小创意吧。

曾经带给你安全感、快乐和意义的事物已经消失。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是好呢?

这个星球上还有无数的生命——人类、动物、植物,以及无尽的美丽——星辰、海洋等等。

你该如何重新构想获取那些感受、满足那些需求的方式呢?

留意你心中因失去而留下的空白。当你准备好了,让新的联系进入你的生活。

这与“让自己感觉良好”不同,后者是一种压抑和控制悲伤的策略。它无法帮助你穿越那些汹涌而来的情感波涛。

这是培养一种“能够跳进悲伤的水坑,又能跳出来的能力”。能够在触摸到悲伤的同时,依然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这才是健康的哀伤方式。

1、驾驭孤独。

在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件事上,做那些你知道你能够做到的。

如果你身处没有水源的沙漠,你会尽你所能吮吸一切——吸吮仙人掌、喝脏水等。如果你处于人际关系的“沙漠”,就不要挑剔!

2、内化吸收已有的社会供给。

有人曾经对你微笑吗?你的邻居喜欢你吗?有人曾说过他们欣赏你吗?你感受到过被看见了吗?有人爱你吗?

看,你比很多人都富有。让你所拥有的进来吧!

3、体验微小的快乐

在一波波的困难情绪中间,去找到与身体同在的感受。

当困难情绪出现的时候,感受整个人跳入悲伤的泥潭。

但当哪怕你的身体链接到了美丽的、愉悦的、舒适的或者是敬畏的一瞥,让你的情绪也随之找到踏实的壳子。

4、开启自我关怀

第一步,放下自我评判,和当下的感受好好在一起。

第二步,融入孤独哀伤者群体,尽你所能去缓解你自己和别人的痛苦。

5、记住你爱着的你所爱之人的美好特质,并通过自我表达、仪式和礼节来致敬纪念。

“为了我们失去的亲人、故土或者家园,大声地、不加编排地,真诚地表达悲伤,这就是我们所能够给予的,对其本身最大的荣誉。哀伤即是赞誉,它是爱对思念之物的本能敬意。”

或许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表达你的哀伤与赞誉:

搜集照片并设立纪念角访问纪念网站或墓地获取纪念手镯或纹身在公共场所建造实体纪念碑,如牌匾或雕像以纪念逝者的名义捐赠钱财或服务组织并主持纪念逝者生命的活动撰写悼文,或者制作纪念影集制作一个纪念的播放列表观看有助于回忆亲人和获得新视角的电影延续心灵的联结

鲁米曾写道:“你的肉体虽然离我远去,但我的心与你的心之间始终有扇敞开的窗。我就像那月亮,始终通过这扇窗向你内心的秘密。”

在哀伤中,我们可以保持静止,放下那些永远离开了的,对等待本身抱有信念,并关注新链接的低声耳语、未曾被看见的美,以及当我们对生命的感知逐渐回归时欢乐的回响。

通过拥抱“接纳现状、放下执念、拥抱新生"的过程,我们能更从容地穿越哀伤的浪潮,当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的失去值得被纪念,新的可能性终将在地平线上显现,我们会从中获得慰藉。

作者 |杰米·勒斯克(Jaimie Lusk, Psy.D.)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家,致力于为退伍军人、特殊部队人员、领导者、行业先驱及创意工作者在经历创伤与失去后,提供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目标以应对困境。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