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千年前,汉朝为稳固西域,与波斯通婚,派出一位“公主”远嫁。途中因战乱避入葱岭,一停就是数月。
帕米尔高原上,一座早已风化的古堡见证了一段被尘封的故事。
两千年前,汉朝为稳固西域,与波斯通婚,派出一位“公主”远嫁。途中因战乱避入葱岭,一停就是数月。
就在这片雪山孤峰之上,公主突然怀孕,称腹中胎儿为“太阳神之子”。
随行的使团不敢回京,也无法继续前行,索性在当地建起城池,奉公主为主,孩子为王。
这个小国被后人称为“朅盘陀”,玄奘西行时曾在此驻足记录。
如今,这片土地依旧在中国版图之内,而那段关于“神子建国”的传说,至今仍在帕米尔流传。
公主启程,出嫁波斯的路为何止步帕米尔
汉朝和亲使团离开长安的时候,是在春末夏初。
那位被封为“公主”的年轻女子身穿大红嫁衣,头戴凤冠,一路骑在软垫上,端坐马车之中。她是这次和亲的主角,目的地是波斯西部的安息王朝。
随行的,是一整支由数百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包括中原的文士、随嫁女官、杂役、厨师、医生,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护卫兵队伍。他们带着汉朝天子的诏命、象征皇恩的金印和各类礼品,从长安出发,经张掖、敦煌,走河西走廊,准备穿越葱岭,也就是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地区。
出长安时,万众瞩目。每一段和亲旅程,都是一次政治示好,也是一次文化传播。但这支队伍走得并不顺利。到了葱岭南侧,即今天塔什库尔干一带,前方探子带来了消息:西边两股势力正在爆发战争,若再前行,恐遭战火波及。
此地已属帕米尔高原的核心地段,海拔近四千米,空气稀薄,道路险峻。向东退回几百里,得绕道千里;向西继续前行,则难保安危。
领队使者仔细观察地形,在西南方向找到一处高地。那是一座险峻孤峰,山体笔直峭立,只有一条小路可登顶,十分适合驻扎。他们在山顶搭起营帐,安置公主,准备暂时避战。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暂时”,竟成了命运的转折。
几个月后,还未接到前方战乱平息的消息,使团中却传来了一件大事——那位公主,突然怀孕了。
使者震惊、愤怒,也无比恐惧。他知道,此事若传回长安,不仅公主难逃一死,连所有随行人员也可能因“护驾不严”被问斩。
尤其是在这山高皇帝远之地,更无处可查究,只能靠内部调查给出一个交代。
于是,使者命人秘密审问随行的女官、侍从,一时间,人人自危,却无人敢承认“冒犯”公主。
就在众人六神无主之际,公主的贴身侍女站了出来。她说:“公主每到正午,便感金光照身,夜间梦见神人驾马而来。她腹中之胎,并非人间之子,而是太阳神所赐。”
这番话传出,使者面色铁青。但再细想,若无一人肯认罪,那将此事归为“神迹”,也许是唯一能全身而退的办法。
于是,从那一刻起,这位还未抵达异邦的公主,便成了“天命孕母”,肚中孩子则是“神之子嗣”。
他们不再启程,也不再回朝,而是在这座孤峰上扎下根来,开始筑墙建屋,开渠种粮,等着那个“神子”的降生。
就地立国,一位女子与“太阳神”的王朝
孩子出生那天,天正下着雪。
六月飞雪在帕米尔不算奇事,可营帐内的哭声传来时,帐外风雪却瞬间停了。
士兵低头跪地,百姓围着帐篷点燃松脂,向东方鞠躬。
这是他们新王的诞生,公主亲自为其取名“志那提婆”,意为“汉与日之神子”。
王未成年,公主临朝摄政。依山而建的小城逐渐成形,以汉法为政,以胡俗为衣。
既有中原礼仪,也有草原骑射,既供奉日神,也建佛塔,文化杂糅,民众安居。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此地:“朅盘陀国,国人称其王为‘汉日天种’,传自汉女与天神而生,民间世代奉为圣。”
他抵达此地时,王朝已传至第六代。国君身披胡服,脸貌却如汉人;朝臣兼用梵文与汉字;宫中依旧保持“行礼三叩”“朝食坐食”的中原习惯。
玄奘记载,国中有一圣陵,供奉的是首任王的遗体——那位“太阳神之子”。
陵寝建于崖穴之中,四壁以石封,中央置床榻,其上躺一人形木乃伊,头戴金冠,身披绣袍,五官清晰可辨。
国人每日焚香膜拜,称其为“不死之王”。
玄奘曾亲自入陵观察,赞其“气息犹存”,并写下诗曰:“山中不见烟火气,圣王长眠照千秋。”
朅盘陀虽国小地偏,但民风温和,商业通达,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之地。
唐初安西都护府设立后,这片区域正式归入大唐版图。
朅盘陀国也就此终结,变为唐朝辖地。
但“汉日天种”的传说并未随之终止。
在后来的回鹘、吐蕃、察合台汗国等政权更迭中,当地人仍然保留着对“神王后裔”的尊崇。
到了清代,仍有文人在《新疆图志》中提及此事:“葱岭有女国,建于孤峰,先王日神之后也。”
帕米尔公主堡,故事沉入石墙之间
如今在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南部明铁盖山口,有一处名为“公主堡”的古迹。
山体陡峭,孤峰耸立,城墙残垣依稀可辨。
从山脚往上望,石墙断裂处依旧横陈如臂,墙垛虽已风化,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防御体系。
考古调查表明,堡内共存生活区、防御区、宗教区三部分,既有汉式瓦片,也有西域土陶。
墙体外砖内木,施工技术为典型中西混合结构。
遗址中发现有带有篆书残字的陶片,一块残砖上清晰可辨“赐福天子”四字。
虽然未能考证是否为“朅盘陀”遗存,但其位置、规模、传说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述高度契合。
当地塔吉克族至今流传一则民谣:“太阳照孤山,公主生神王;石中有圣骨,千年香未干。”
堡中供奉着一棵小树,传说是那位汉公主亲手所种。树干歪斜,但仍枝繁叶茂。
每年春夏,当地人会自发前来,围树跳舞,唱祭歌,祈福平安。这棵树,也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神话与家园的象征。
今天的“公主堡”已是中国境内的重要边疆文化遗产。
站在孤峰之上,放眼望去,山谷风起云涌,边防公路如银带蜿蜒而下。
人们早已不再追问那位“太阳神”是否真实,或者那场怀孕究竟是偶然还是命运。更多人愿意相信,那是千百年来边疆人民对和平、对家国、对生命的尊重与想象。
来源:小橘历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