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大脑会有不同?丨一周科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6 21:13 1

摘要:随着全球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了解没有兄弟姐妹(GWS)的成长历程对成年人大脑、行为和潜在途径的影响至关重要。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Chunshui Yu团队使用CHIMGEN队列,研究了GWS与成人大脑结构和功能、认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从GWS到G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

1

独生子女的大脑和行为会有不同?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随着全球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了解没有兄弟姐妹(GWS)的成长历程对成年人大脑、行为和潜在途径的影响至关重要。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Chunshui Yu团队使用CHIMGEN队列,研究了GWS与成人大脑结构和功能、认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从GWS到GWS相关生长环境、大脑和行为发展的途径。分析发现,GWS与成年后较高的语言纤维完整性、较低的运动纤维完整性,较大的小脑体积、较小的大脑体积和较低的额颞自发脑活动存在关联。同时,GWS与独生子女成年后的神经认知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从影响路径分析,GWS通过可改变的环境(如社会经济地位、孕产妇护理和家庭支持)影响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大脑和行为,或者说独生子女家庭会通过优渥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关论文于3月31日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

►文章链接:

2

造血干细胞移植也需选择好的时间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在治疗恶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allo-HSCT常引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占成/朱小玉团队发现,干细胞输注时间(而非采集时间)对aGVHD的发生存在重要影响。具体来讲,下午2点前回输(早期回输)的患者,aGVHD发生率明显低于下午2点后回输(晚期回输)的患者,生存率也得到明显提升。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患者早上醒来时,体内的促炎因子(如IL-1α)水平较低,抑制了供体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该团队还通过小鼠实验证实,干细胞移植前经由中和抗体降低IL-1α水平同样可以减轻动物的aGVHD严重程度。相关论文于3月31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295-8

3

如何降低未来牲畜养殖所需的抗生素量

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上,各国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之前减少农业食品系统中的抗菌药物使用,其中47个国家承诺抗菌药使用降低30~50%。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生产和健康部Alejandro Acosta团队预测了在不同情景下到2040年全球牲畜抗生素的使用量。结果表明,在一切照旧不改的情况下,到2040年,全球抗生素使用量可能达到约143481吨,比2019年约110777吨的基线水平增加29.5%。然而,换做其他场景的话,预测值可能会因牲畜生物量和抗生素使用强度的变化而在+14.2%至-56.8%之间浮动。该研究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牲畜生物量转换(Livestock Biomass Conversion)方法,可以提高牲畜生物量估值的准确性,强调只有通过针对抗生素使用强度和牲畜生物量的协调努力,才能实现抗生素使用量的可持续减少。相关论文于4月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4

跑马拉松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数据统计,仅在美国,自2010年以来就有2930万人完成了全程或半程马拉松,差不多是2000~2009年参与人数的3倍。近日,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临床心血管研究所Jonathan H. Kim团队统计发现,2010~2023年间,共有176名参与者在跑马拉松时发生了心脏骤停,发生率0.54/十万人,与2000~2009年间的发生率(0.60/十万人)差异不大,但心脏死亡发生率明显降低。具体分析,男性参与者(1.12/十万人)发生心脏骤停的比率要高于女性(0.19/十万人),全程马拉松参与者(1.04/十万人)高于半程马拉松(0.47/十万人)。在确定引发跑者心脏骤停的原因中,冠状动脉疾病要更常见于肥厚型心肌病。该研究提示,参加长跑类运动要根据自身健康情况进行,而活动期间的紧急医疗服务更加重要。相关论文于3月30日发表在JAMA杂志。

►文章链接:

5

在太空也能发酵制作味增

近几年,全球太空探索活动发展迅猛。“民以食为天”,在太空工作也要吃饭。那么,在太空能否像在地球一样制作美食呢?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aggie Coblentz团队在国际空间站上将一种日本传统调味品味噌发酵了30多天,并将其与两种地面对照品进行了比较。基于环境元数据、宏基因组学、全基因组测序、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色法和感官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总体而言,太空味噌的味噌本质没有改变,说明在太空进行食品发酵是可行的。该团队还发现,太空味噌与地面发酵味噌相比存在一些关键的微生物和感官差异,表明了太空环境的独特特征。这些发现可以用来为长期太空任务创造更美味、更有营养的食物,说不准儿太空食品也会在不远的未来摆上人们的餐桌。相关论文于4月2日发表在iScienc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5)00450-X

6

受海星结构启发的心脏生理信号监测系统

柔性生物电子学能够无创、连续地监测生理信号,对精确医疗保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运动引起的干扰,在身体活动期间捕获生物信号,特别是心脏力学等生物力学信号仍然具有挑战性。近日,密苏里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Zheng Yan团队受海星五角对称性的启发,研发出一种类似海星的可穿戴生物电子系统,能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进行高保真信号监测。该设备具有五个连接到中央电子集线器的灵活、独立的传感臂,大大减少了机械干扰,并在与信号补偿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高保真地采集人体心脏的电和机械信号。通过分析这三种输入的心脏信号,安装在智能设备上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对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实时、高精度(超过91%)诊断。相关论文于4月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

►文章链接:

来源:知识分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