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TV的最初形态是卡拉OK,这一名字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卡拉OK传到了港台地区,瞬间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作为80后、90后的必打卡点之一,KTV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喜怒哀乐,成为了不少人的情绪宣泄地。
一到假期或者遇上个不高兴的事,就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唱歌,既可以跟朋友聚一聚还可以成为放松身心,那叫一个开心。
这一市场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谁也没想到有一天它竟然会沦为“夕阳红产业”。
截至2024年,全国的KTV门店出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光是在9年时间里,全国就有7万家KTV倒闭。
曾是火爆大江南北的明星行业,现如今被贴上“夕阳红”标签,这一行业究竟做了什么?
KTV的最初形态是卡拉OK,这一名字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卡拉OK传到了港台地区,瞬间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真正流传到内地的时间是在1991年,内地第一家卡拉OK在广州市正式营业,不少对其好奇的人纷纷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当时,一个包间里的一台机器就可以代替一整只乐队,甚至还有提词器,这一设施让不少的歌迷和音乐爱好者都沸腾了。
当时,即便是价格贵,也仍然有不少人“挤破脑袋”也要进去,因门店太少的问题,唱卡拉OK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奢望。
1995年,这一奢望变得触手可得,来自台湾的“钱柜”在上海开了第一家KTV,仅用了2年时间就火遍了整座城市,紧接着好乐迪、音乐之声等一大批KTV相继在其他地区落地。
这一类型的KTV属于“量贩式”,强调的是薄利多销,以小时计费、超市自助、平价酒水等方式让KTV变得大众化。
那段时间,《忘情水》、《死了都要爱》成为了不少人的必点曲目,一到假期KTV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等待包间的人总是可以挤满大厅,这一等甚至有长达五六个小时的。
在群众的热情消费下,KTV成为了深受欢迎的项目,但好景不长,KTV开始走下坡路了。
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KTV的歌曲版权费用等支出拉高了运营成本,这个是一笔不低的费用。
就拿当时的上海说,一天正常价位的包房价格算11.1元,因当地的卡拉OK总经营场所的包间数量超29000间,如果按优惠后的最低价格8元来算,一年下来需要缴纳的版权费用就高达8400多万。
为了扩大利润,不少KTV商家将目光投向了酒水服务上。
平常超市,一瓶2块钱的可乐在KTV就要卖到30多,3块钱一听的啤酒更是可以卖到40多,售价昂贵还要加上服务费,一步步将KTV行业推向“暴利”行业。
鼎盛时期,北京的一家钱柜KTV单天的营收额就高达78万元,甚至有“几十万投入,一年就回本”的神奇传说,这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十分罕见的高回报。
其中对KTV业绩贡献最多的还得是90后群体,从2014年《商界》刊登的一份有关KTV消费者的调研报告可见,90后去KTV的消费占比较高,消费额达到500元以上的人群90后就占了4成。
在高频消费榜单中,近7成是60后,在500元以上的消费人群中占比也有9%。
曾经象征着潮流的KTV如今却带有几分“夕阳产业”的色彩,那么年轻的消费群体去哪里了?
KTV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集体性的娱乐活动,需要大家一起参与进来才能激发其趣味性,部分年轻人一到那里,“一两个人唱,其他人玩手机”、“主打一个喝酒”等情况多出现后,这项集体性活动的娱乐目的也变得模糊。
从年轻人不再热衷于KTV的因素中可以看到,“尴尬”“自主消费性价比极差等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劝退了不少的年轻消费群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线上K歌软件的突然出现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娱乐选择。
年轻人在家打开手机,连上麦克风,就能尽情K歌,既不用担心旁人异样的眼光,也不用承受高额的消费,随时随地、自由自在,这种便捷性让不少年轻人对线上K歌青睐有加。
不仅如此,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项目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这些新兴娱乐项目,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玩家能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逻辑推理,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再加上,社交媒体愈发发达,线上交流变得频繁,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比起在KTV唱歌交流,他们更愿意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生活,就算是线下聚会,咖啡馆、餐厅等场所,也因为环境舒适、氛围轻松,逐渐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选择。
部分KTV商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进行转型尝试,在KTV中增加直播功能和推出主题包房,如动漫主题、怀旧主题等,与以往包间相比多了些有趣的地方。
此外,不少KTV还引入了自助餐服务,让消费群体实现享受美食和尽情K歌的双重满足。
这些转型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改变KTV的现状,部分KTV引入的新元素并没有真正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消费人数还是没有实现大幅度上涨。
除了年轻人群体,仍有其他年龄段的顾客在流失,9年内倒闭70000家的惨痛数据需要引起KTV行业的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店面的不足才能让现状有所改善。
KTV曾经风靡一时,承载了许多人的欢乐时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做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改变,KTV恐怕很难再次赢得年轻人的青睐,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信源:
极目新闻 2023-11-10 《你还去唱K吗?南京有KTV半年蒸发90万,还有人赔进去千万》
新浪财经 2024-03-21 《KTV9年倒闭7万家?KTV是怎么沦落为夕阳产业的?》
来源:云蘅不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