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做好事,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01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
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帝纪·第一章》
【解释】:多年做好事,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感悟】:好名声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而坏名声的传播却异常迅速和广泛。行为的善恶对个人声誉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善行需要持之以恒,而恶行一旦发生,其负面影响可能会迅速扩散,难以挽回。
02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
《晋书·列传·第八章》
【解释】:自我贬损、自我批评的人,往往能够保持谦逊和自知之明,他们做事一般尚有余力;而那些总是自我吹嘘、自我满足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会越来越昏昧,难以再有所进步。
【感悟】:满招损,谦受益。保持谦逊和自知之明,不断自我反省和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03
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解释】:思考可能面临的危险是为了寻求安全,考虑可能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感悟】:老话说,防患于未然。做事之前就要先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前做好准备和应对措施。面临风险和困难时,保持警觉和谨慎,思考退路,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04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
《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解释】:若想安于上位必须使下属高兴,若为自己考虑则必须先对他人有利。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下属的感受和需求;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利益,就必须先考虑如何为他人带来利益和好处。
感悟:这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或“多赢”思维。若想利己,首先利他。只有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05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解释】:一勺一勺的水汇集起来,最终能汇成江河;把细小的尘土堆积起来,能够形成高山。这句话阐明了积少成多的哲理,即庞大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事物逐渐积累起来的。
【感悟】:人贵乎有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微小的力量,只要坚持不懈,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要忽视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正是这些努力汇聚成了最终的成功。
06
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
【解释】:从一开始就要小心慎重,不良倾向或问题刚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以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问题或损失。
【感悟】: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将来会酿成大问题。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7
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晋书·列传·第十三章》
【解释】:树长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人摘光了,所以剩下的李子必定是苦的。
感悟: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遇事善于分析,最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真的是好东西,又怎么会留到现在呢?
08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列传·第三十九章》
【解释】:过于强硬和固执可能会导致失败或挫折,过于精明或洞察一切的人往往没有朋友或同伴。
【感悟】: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处事原则上,都应避免走向极端。极端的刚直或极端的明察都可能导致不利的后果。
为人处世需要保持刚柔相济的态度;既要坚定有力,又要灵活应变。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宽容和包容心,不要过于苛求完美。
09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解释】:要想端正树枝末梢,首先要端正树之根本;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在开始时小心谨慎。
【感悟】:上梁不正下梁歪,解决问题要从根本、源头入手。如果我们想要纠正错误的结果或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好,就需要从问题的根本或起始处着手,并在事情开始之前就保持谨慎和警觉。
10
《晋书·列传·第六章》
【解释】:别人如果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根据情理来宽恕;如果不是有意相害,就可以用道理说服。
【感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他人的不足或错误,我们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难处。面对非故意的冒犯或误解,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而不是情绪化地反应。
来源:灯下书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