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A)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情绪(C),而是你对事件的认知(B)决定了情绪的走向。
人生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界的风雨,而是自己的内心。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心理学中的“ABC理论”揭示了一个真相:
事件(A)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情绪(C),而是你对事件的认知(B)决定了情绪的走向。
比如,同事的一句“再想想”可能让你焦虑。
有人可能会想:“他是不是在否定我?”
但换一种解读。
“他或许在给我更多完善的空间”,焦虑便转化为动力。
许多人深陷负面情绪,并非因为遭遇了多么糟糕的事,而是被困在单一视角的牢笼里。
就像站在雾中看山,你以为眼前是绝壁,但换个角度,或许能发现一条蜿蜒小径。
认知的局限性,才是情绪困境的根源。
毛选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同样,没有多维度思考,就没有情绪的自由。
01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
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拼命奔跑想甩掉它,结果累死在路上。
而智者只是走到树荫下,影子自然消失。
与负面情绪对抗,往往适得其反;学会共处,才是真正的解脱。
第一步:承认情绪的合理性
焦虑、愤怒、悲伤,这些情绪并非“错误”,而是进化赋予人类的生存本能。
焦虑提醒你未雨绸缪,愤怒捍卫你的边界,悲伤让你珍惜当下的温暖。
否定情绪,等于否定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试图用手按住沸腾的水壶,只会让蒸汽灼伤自己。
第二步:剥离情绪
许多人将情绪与自我价值绑定:
“我生气了,说明我不够大度”;
“我难过了,证明我很脆弱”。
这种自我批判,如同在伤口上撒盐。
情绪只是信号,不是判决书。
毛选在《实践论》中强调:“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你可以允许自己感受情绪,但不必被它定义。
第三步:为情绪找到出口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
“痛苦无法避免,但磨难可以选择。”
跑步、写作、冥想、甚至整理房间……
*任何能让你专注当下的事,都是情绪的疏导通道。
重点不是“做什么”,而是通过行动将混沌的能量转化为有序的节奏。
02
想不通时,记住这三段话
第一段: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皱眉时,它绝不会对你笑。”
当你觉得生活充满恶意时,不妨问问自己:
是否在用敌意的滤镜看待一切?
一个总担心被欺骗的人,会不自觉地从他人眼中寻找谎言;
一个心怀戒备的人,会把善意的提醒误解为攻击。
改变认知,不是讨好世界,而是解放自己。
第二段: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一定要看清它是怎么被打翻的。”
纠结于“为什么是我”毫无意义,但思考“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却能带来力量。
失业、失恋、失败……这些经历本身并不决定人生的底色,
真正定义你的,是选择在废墟上种花,还是躺在瓦砾中哀叹。
第三段:
“你不需要对每一片乌云负责,但你可以决定是否带上雨伞。”
他人的冷漠、环境的不公、命运的无常,这些都不是你能控制的。
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
是沉浸在“凭什么”的愤怒中,还是专注于“怎么办”的行动上?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绑架前行的脚步。
03
《人类简史》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
人类能成为地球的主宰,靠的不是体力或速度,而是虚构故事的能力。
对待情绪亦是如此——
当你不再将它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看作内心故事的讲述者,
你便能从受害者变成创作者。
下一次感到情绪翻涌时,试着用旁观者的视角问自己:
这个情绪想告诉我什么?
它是否放大了某些被忽视的需求?
我能做一件什么样的小事,让此刻的感受有所不同?
就像中医治病讲究“疏通”而非“镇压”,
情绪管理的关键,在于理解它的来龙去脉,
然后用认知的针,挑破偏执的脓包,
让光透进来,让路自然显现。
写在最后:
人生其实就像航海,负面情绪不过是偶尔的风浪。
有人因恐惧风暴而永远停泊在港口,
有人却学会调整帆的角度,借风前行。
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逃避情绪,
而是修炼一颗既能感受风雨、又能穿透风雨的心。
当你觉得被困住时,请记住:
天空不会永远阴霾,
但你得先抬头,才能看见云缝中漏下的光。
(在历史案例中解读教员的思维,并转换成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获取方法:
来源:周亦见史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