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在面临亲人或朋友患上抑郁症时,人们常误以为他们只是“没动力”“不上进”,甚至归因于意志力薄弱。
我们常听到对抑郁症患者的评论:
“他怎么变得那么懒?整天不出门也不洗澡。”
“她以前那么活泼,现在整天躺着,一点事都不做。”
尤其是在面临亲人或朋友患上抑郁症时,人们常误以为他们只是“没动力”“不上进”,甚至归因于意志力薄弱。
而事实是:抑郁症并不是“懒”,而是一种身心状态的塌陷。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表现出“懒”的样子?
01|“不想动”,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大脑的“刹车”失灵
在心理临床中,抑郁症最核心的症状之一就是 快感缺失(Anhedonia),也就是患者对生活中原本能带来愉悦的事情失去了兴趣。
比如:
以前喜欢的游戏、音乐、阅读,现在都提不起兴趣;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反应不是“起床”,而是“又要熬一天了”;
洗个澡、和人说句话、出门买菜,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对他们而言都像攀登珠峰一样耗尽力气。
这些不是矫情,而是因为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出了问题。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通路活性降低,这会让他们失去愉悦感和行动的动力。
就像发动机坏了的车,即使油门踩到底,也跑不起来。不是司机不想跑,而是“跑不了”。
02|不是“懒”,是被无形的情绪“压垮”了
我们曾接待过一位来访:
小林是一名大学生,本科时期学习优异,人际关系也很活跃。但自从研究生入学以来,他开始变得越来越“懒”:宿舍杂乱、作业拖延、洗澡间隔越来越久。起初,朋友以为他是“宅男属性”,但渐渐发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无望。
评估后,小林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在抑郁状态下,不仅心理上“空了”,身体也会“沉了”。
这就是抑郁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精神运动性迟滞(Psychomotor Retardation)。
你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动作都像拖着10斤重的铅鞋在走路。不是他不愿意,而是真的“动不了”。
03|“强打精神”是一种内耗,不是治疗
很多人以为:“你去洗个澡、见见朋友,心情就会好起来啊!”
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就像让一个发高烧的人去跑步降温,看似有用,实则是种“次生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情绪抑制代价”(The Cost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当一个人强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强颜欢笑、强迫自己“正常”,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从而加重抑郁的症状。
所以,当我们看见一个“强打精神”的抑郁症患者时,往往说明他已经在极度消耗自己了。
04|“变懒”其实是一种求生机制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身体的停摆,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
当大脑感知到“情绪资源耗尽”“危险信号持续存在”时,它会启动“低功耗模式”:
抑制行动
降低外界刺激的输入
把注意力集中在“求生本能”上
这就像动物受伤时躲进洞穴疗伤,不是“懒”,而是“疗愈”。
《不去讨好任何人》书中提到:“当你不再想回应任何人,是你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工作。”
在长期的压抑、讨好、疲惫之后,身体和心理会一起关机,试图通过“停止”来保全自己。
05|我们能做什么?
📍对抑郁症患者:
小目标原则:不是“你得出门”,而是“今天你可以换身衣服就好”。降低目标,建立掌控感。
尊重其节奏:不要催促、不要灌鸡汤、不要打压。给予空间,是最大的支持。
陪伴与聆听:有时候,真正的帮助不是做什么,而是“在”。
📍对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改变语言习惯:
❌ “你太懒了”
✅ “你现在很辛苦,我们一起看看该怎么缓解”
引导就医而非劝自己振作:抑郁不是靠“想开点”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专业帮助。
接纳“不正常”的日常:他们可能很久不洗澡、不出门、不社交,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心灵重感冒”。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看起来“懒散”“不作为”的人,请不要轻易评判,也许他正在经历一场你看不到的心理风暴。
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努力了,却还是站不起来。
愿我们都能更温柔地看待“懒散”背后深埋的痛苦,也愿更多人有机会在黑暗中,等到光亮。
来源:呈占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