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谎言与真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08:17 3

摘要:南岛语族(Austronesian)范围跨越亚洲的中国台湾、东南亚群岛以及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三大群岛,东起复活节岛、西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

南岛语族(Austronesian)范围跨越亚洲的中国台湾、东南亚群岛以及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三大群岛,东起复活节岛、西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

南岛语族现有1000至1200种语(方)言,覆盖4亿多人口。我国台湾的少数民族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人群,是国际学术界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特别关注的族群之一。

目前,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我国华南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然而,“台独”势力蓄意歪曲,向台湾岛内和南岛语国家鼓吹“南岛民族”“台湾起源论”,建构所谓“南岛民族共同体”。

本文旨在揭示“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学术谎言之肇始,介绍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华南沿海的学术真相。

▲游客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参观。(图片来源: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一)学术谎言: “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

所谓“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最早可追溯至1995年台湾“原住民”运动刊物《山海文化》第8期的“国际原坛”专题,该专题收录了台湾学者蔡百铨翻译的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的一篇题为《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的文章,直译为《南岛语族扩散与语言的起源》。

贝尔伍德在文中指出,“南岛语人群来自中国大陆,古老的南岛语族在台湾发展成熟,后扩散至菲律宾”。

然而,译者蔡百铨却曲解原文,将标题篡译为《台湾:南岛民族的发源地》,大肆鼓吹“南岛文化之重振与创新,必然将以台湾为基础而大放异彩”。所谓“南岛民族”更是对“南岛语族”这一语言学概念的全面曲解。

语族或语系(Language Family)是指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亲属语言组成的最大单元,一般在语法、语音和词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同特性。因此,“南岛语族”不等于“南岛民族”,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一个“南岛民族”。

可见,“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自始便是台湾学者断章曲解、虚构的学术概念。

▲南岛语族分布范围概览。(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二)学术真相: 南岛语族起源的多学科视野

在最近半个多世纪的南岛语族研究中,关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学者先后提出了新几内亚说、马来说、台湾说和中国大陆说。

目前获得国际上多数研究者认可的是中国大陆说及其相关的台湾说,其主流实践多是围绕着南岛语族从中国华南大陆地区到台湾和出台湾的语言学、民族学、考古学与遗传学相关研究,从不同学科角度分别对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进行论述。

(1)语言学表明壮侗语族和南岛语族具有发生学关系

壮侗语和南岛语具有发生学关系的观点最早由本尼迪克特(P.K.Benedict)基于施密特(W. Schmidt)“南方大语系”的启示而提出并加以论述,从近30个南岛语和壮侗语同源词的角度论证了南岛语和壮侗语的同源关系,进而提出其共同起源于华南地区

之后,沙加尔(L.Sagart)、陈康、倪大白、蒙斯牧、欧阳觉亚、邓晓华等国内外语言学者从同源词、音节和声调等方面提供了论证支持,特别是发现这两类不“同构”的语言存在着一批具有“同源关系”或“底层关系”的基本词汇。

通过前期构建的语言进化树形图也表明了南岛语和壮侗语的发生学关系,侗台−南岛语人群的先民是居住在亚洲大陆东南部的新石器时期居民,在距今约5000−6000年前时,开始向外迁徙与扩散。

留在大陆华南地区的先民,在东亚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演变中,一部分受中原文化影响,与南迁汉人长期相互融合,形成南方汉人与南方汉语,南方汉语底层仍保留着一批南岛语“底层”;另外一部分则逐渐演化为现在的侗台人群,侗台语由于长期受到周边单音节、有声调语言影响,经历了“语言的类型转换”。

▲壮侗语和南岛语的地理分布。(作者供图)

(2)民族学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与“亚洲地中海文化圈”

在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密切相关的史前时代亚洲东南土著的海洋扩散问题上,林惠祥、凌纯声等学术前辈早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就已经作了初步的探索。

1930年代,林惠祥先生通过论证印纹陶、有肩有段斧锛器等遗存的特殊存在作为东南文化与华北文化差异的考古表征,将中国东南、东南亚的史前土著文化称为“亚洲东南海洋地带”,从具体的文化因素论证新石器时代起源、青铜与早期铁器时代繁盛的印纹陶文化遗存在亚洲东南海洋地带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是现代学术文献中对环南海土著海洋文化体系的首次考古学概括

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林惠祥先生将台湾史前文化看成“祖国大陆东南一带的系统”,从考古学、民族学角度阐述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及其与祖国东南沿海百越民族的关系,在国内初创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早期研究。

1950年代,凌纯声先生的“亚洲地中海文化圈”论述将“珠贝、舟楫、文身”的大陆东部沿海夷越渔猎文化纳入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跨界“海洋文化”共同体。他认为百越及其先民的文化,通过中国东海到南海间这一亚洲与大洋洲之间、亚洲大陆东南与周邻群岛之间自远古以来就形成的文化交流、传播的纽带,延续散布到东南亚岛屿形成一个“文化圈”,与林惠祥先生所述之“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大致是同一范畴。

▲壳丘头先民们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勾勒出东南海洋文明的早期样态。(图片来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3)考古学证实南岛语族的大陆性起源

在考古学上主要是对环南海地区的早期海洋文化的探索。在环中国南海的华南和东南亚大陆沿海地区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沿海岸线和河流入海口密集分布的聚落遗址。这些海洋性遗址大致可以归为两条轴线,一条是南岛语族相关始祖人群起源和重要活动区域的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主轴,浙江相关考古学文化有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以及浙南地区与河姆渡文化相关的区域性遗存,大部分为早期稻作农业文化遗址。

在福建早期是壳丘头文化,和台湾的大坌坑文化密切相关;其后的昙石山文化对台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也有重要影响;而闽南地区的大帽山文化和金门富国墩文化同质,可归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广东分布的是陈桥文化、虎头埔文化和咸头岭文化,其中咸头岭文化的有肩石器在南岛语族的史前斧锛文化体系中被认为是早期类型之一,具有起源性指向。

▲我国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有关的代表性遗址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另一条是南岛语族扩散的延伸活动轴,包括广西-越南沿海地区,以及台湾岛、海南岛和菲律宾群岛。相关考古学文化是广西的顶蛳山文化,越南沿海低地的丐萍文化,红河平原多笔文化和琼文文化,以及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红衣陶和磨制石器等为代表的新石器传统与稻作农业的传播伴随发生,将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原南岛语族文化的早期传播证据推向更南边的东南亚群岛。

这一过程反映了南岛语族相关始祖人群的大陆性起源和沿亚洲东南海岸线逐步扩散到海岛的趋势。特别是玦型玉/石器、树皮布等为代表的南岛语族相关文化特质也可以在华南大陆的石峡文化遗址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一个环南海的玉器/仿玉器和树皮布的文化圈。

▲农业传播反映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迁徙,为南岛语族早期人群扩散提供了新的确凿证据。(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综上,华北粟黍农业人群、长江下游稻作农业人群和华南东南海岸线采集-渔猎人群共同塑造了南岛-壮侗人群,其始祖人群的起源地和重要活动区域是今天的中国境内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

距今约5000−6000年前,壮侗-南岛先民开始向外迁徙和扩散,留在中国大陆华南地区的先民则在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演变中,一部分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与南迁汉族相融,另外一部分则逐渐演化为当今壮侗人群,而离开华南地区的南岛先民越过海峡向东迁徙至台湾,在台湾岛内历经相对独立的演化发展后,再度越洋经菲律宾南下至东南亚岛屿,并逐步扩散至远大洋洲。

▲南岛语族的大陆性起源与海洋性扩散。(图片来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三)中华文明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的祖源地。南岛语族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岛屿,由于其人群起源迁徙的复杂历史背景和跨境跨洋分布的现实背景,导致其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交汇要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南岛语族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海洋族群,是构建海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对象。南岛语族大陆性起源与海洋性扩散的壮阔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对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贡献。

中华海洋文明的影响范围早在5000年前便随着南岛语族的海上迁徙扩散至广阔的太平洋诸岛。南岛语族海洋文化是早期中华海洋文明在海上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对于恢复“中华-南岛”海洋命运共同体负有历史使命,对于续写“中华-南岛”海洋命运共同体历史新篇章更具有时代需求。

来源:京彩台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