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带动当地更多农民走上科学种田、共同致富之路,2010年,种粮能手徐淙祥发起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4230亩,其中,入股、托管、代管土地3000亩,自己租赁种植1230亩。
四月天,颍淮沃野满眼青绿。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连片小麦正拔节生长,绿油油的麦田向远方铺展。
“起身化控掌握住,拔节追肥要适度。”小麦迎来拔节关键期,合作社负责人徐淙祥放心不下,三天两头到麦田察看苗情、墒情,科学开展田间管理。
为带动当地更多农民走上科学种田、共同致富之路,2010年,种粮能手徐淙祥发起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4230亩,其中,入股、托管、代管土地3000亩,自己租赁种植1230亩。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徐淙祥从不满足当个“老把式”,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学技术,深耕脚下这片土地。
粮食出效益,良田是保障。旧县镇不少耕地属于砂礓黑土,土壤黏重,耕性及保苗透水性较差。若是长期施用化肥,农作物产量虽有所增加,但易导致土壤恶化、产量不稳定、农作物易倒伏等问题。
这些年,徐淙祥与科技、农业等部门合作,在合作社开展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及土壤深耕等技术,较好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同时,徐淙祥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如今合作社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良田配良种,绘就好“风景”。走进合作社良种选育基地,“鲁研955”“烟农1212”“华皖麦10号”“安农188”等上百个品种的小麦,分列高标准农田水泥道路两侧。
徐淙祥随机拔起一株小麦,抖落根部的泥土察看拔节情况。“三大两小5个蘖,可以长出5个麦穗,午收前根据千粒重就能估算出亩产量,误差不超过20公斤。”看着眼前的喜人长势,徐淙祥满意地点了点头。
多年来,徐淙祥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引进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培育出“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安徽推广应用面积近20万亩,有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为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徐淙祥在合作社实行“十统一”工作法,即统一优良品种、机械化耕作、配方施肥、足墒匀播、旱灌涝排、墒情监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追施拔节肥、机械收割、订单出售。
徐淙祥算了一笔账:相比小农户一家一户管理,规模种植每亩地至少节省成本100元,增收100元。
“小农户经营田块零散、机械化程度低,要想提高亩产量,还是要集中连片种植,提高良种良法覆盖面。”经过徐淙祥和团队的科学实践,合作社粮食产量逐年提升。
2022年午季,是让徐淙祥终生铭记的丰收季。当年午收时,徐淙祥种植的1230亩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他喜不自禁,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丰收的喜悦。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他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这几年,徐淙祥牵头成立的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涉及土地20万亩。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徐淙祥靠着种粮,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太和县郭庙镇张浅村种粮大户随汉邦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他加入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小麦亩产量很快从4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尝到甜头的随汉邦逐步扩大规模,目前小麦种植面积达2225亩,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1500亩。“我们的播种机装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还投资6万元采购了植保无人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智慧农机具一应俱全。”目前,随汉邦和其他社员在徐淙祥的指导下种粮,平均亩产接近徐淙祥的高产示范田。
千亩成片实现规模化种植,徐淙祥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在合作社建设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
“眼下,农事服务中心基础设施部分正在建设,力争尽快完工。”徐淙祥兴奋地介绍,建成后,农事服务中心将拥有农机库房、粮食仓库、水泥晒场、烘干塔、现代化控制室、实验室等设施。
“有了农事服务中心,不仅能将合作社的小麦种好,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提升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这个春天,徐淙祥的科技种粮梦,继续和小麦同步生长。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史浩然
来源:颍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