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作超,男,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2013年参加工作,历任分监区长、副监区长,现任瓦房店监狱一监区监区长。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王作超
瓦房店监狱一监区 监区长
王作超,男,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2013年参加工作,历任分监区长、副监区长,现任瓦房店监狱一监区监区长。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将心比心 凝聚队伍力量
在王作超看来,带队伍本质上是带人心,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自然就提升了。初任监区长的王作超,在带队伍的过程中也面临过挑战。监区警察年龄结构出现断层,除了刚入职三年左右的新警,就是五十多岁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在监区管理的 "哑铃型" 结构中,新老思想的理念分歧给工作开展造成了阻力。面对这样的局面,王作超如同技艺高超的乐师,巧妙调和着新老乐章的和谐共鸣。对老同志,他主动交流谈心,关心他们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请教他们过往管理罪犯的经验及感悟;对年轻同志,肯定他们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大胆实践。王作超经常说:“经验是昨天的智慧,创新是明天的答案,我们要做连接时空的桥梁。”在他的努力下,监区内的氛围悄悄发生了变化,经验和创新都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这样,他创新性地构建起老同志的经验传承与新警的创新贡献 "双轨并进" 的管理体系。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提升,监区各项工作始终走在监狱前列。
用心关爱 点亮新生希望
王作超深知,改造罪犯,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罪犯刘某,学历低、没技术,因抢劫罪入狱。入狱后,刘某消极改造,多次违纪。王作超在与刘某的多次谈话中,发现刘某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觉得对不起生病的母亲,刘某以为母亲对他一定是失望透顶。没有了亲情的支持,刘某对未来感到绝望。王作超深入了解得知,刘某的母亲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每年还要住几次院治疗,因此探视刘某的次数很少。为了让刘某安心改造,王作超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前往刘某家中慰问,向刘某母亲详细介绍刘某的心理状态和改造近况,为母子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他将家访视频录制下来,在播放给刘某看时,刘某痛哭流涕,对王作超连连感激。刘某说:“没想到王警官您能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我的母亲,谢谢!我一定好好改造,请您相信我。”
王作超不断鼓励刘某要认真学习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将来出狱后能够照顾母亲,好好生活。在王作超的关心下,刘某逐渐转变了,改造态度变得很积极,还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刑满释放后的刘某来信告诉王作超,他在老家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他说:“在监狱所学的技术,让我有了适应社会工作的勇气,现在挣的每一分钱,心里都很踏实,我再也不会干违法犯罪的事了。”
以爱为钥 打开紧闭心门
在改造罪犯的路上,每一次“拯救”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王作超始终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他坚信,只要用心探寻,就一定能找到打开罪犯心锁的那把钥匙。罪犯车某,因酒后持刀伤人致死,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入狱后的车某自暴自弃,成为了监区里所有人都头疼的“难题”。每次教育谈话,他都是消极敷衍,甚至选择沉默以对。王作超没有放弃,通过长时间细致观察,他发现车某对音乐情有独钟。
王作超敏锐地意识到,音乐或许就是打开车某心门的钥匙。于是,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王作超从一首车某经常哼唱的流行歌曲聊起。原本带着抵触情绪的车某,听到熟悉的话题后,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话匣子。此后,王作超便常常以音乐为切入点与车某交流,在交流中逐渐渗透对车某的引导和鼓励。同时,王作超积极联系车某的家属,向他们详细说明车某的情况,争取家属的支持,让家属一同参与到车某的改造中来。
经过长达两年的不懈努力,车某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那个曾经消极改造、灰心丧气的他变得积极向上、充满信心。2024年初,车某因改造表现突出,获得了春节探亲的机会。这一成功的改造案例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从心开始》栏目报道,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车某离监探亲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其他罪犯改造的道路,起到了“教育一人 带动一片”的效果。
王作超,在监狱这片特殊土地上,以爱为种,责任作土,为罪犯铺就新生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坚守与奉献书写着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命诗篇。
来源:凯哥头条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