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深化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贵州应立足深厚的人文资源底蕴和体育特色优势,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导向,创新文旅体融合产品供给,构建文旅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深化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贵州应立足深厚的人文资源底蕴和体育特色优势,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导向,创新文旅体融合产品供给,构建文旅体融合品牌体系,强化科技赋能行业升级,完善全域协同联动机制,构建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新格局。
创新文旅体融合产品供给
创新文旅体融合产品供给,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文体+”“文旅+”融合场景,进一步打造“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深挖文化内涵。开发非遗活态传承项目,将歌舞艺术、非遗技艺、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纳入贵州旅游产品的核心架构,打造侗族大歌实景演绎、苗族银饰工坊体验等项目,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围绕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特色文化主题打造研学线路,讲好贵州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IP向数字文创、实景娱乐转化,协同开发特色主题数字文创产品、民族特色村寨、阳明文化体验等实景体验项目。
二是创新文体特色场景。将谷雨节、吃新节、芦笙节、侗年节、苗年节、萨玛节等少数民族节庆与体育活动融合,丰富民族节庆活动形式,促进斗牛、射弩、毽球、独竹漂等民族体育资源与旅游业融合,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文体特色场景。持续打造“村超”“村BA”两大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优化赛事设计,开发主题旅游产品,增设互动体验项目,打造具有持续引流能力的沉浸式体育旅游场景。联动景区、传统节日、体育赛事与音乐会,持续推出“深山音乐会”“路边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以音乐和体育的形式吸引游客共鸣。
三是培育文旅体融合新业态。激活夜间消费场景,加速文化、体育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夜间经济综合体,升级文艺表演形式,打造特色体育主题夜集市。创新性地将山地运动与夜游场景融合,打造“山地运动+夜游经济”主题营地。推动乡村旅游与体育微赛事结合,打造差异化主题赛事,结合农耕文化、民族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出如稻田骑行、武术表演、抢花炮等体育赛事。充分利用越界影城新地标,将越界影城变身文化秀场,整合越界影城与周边景区、体育赛事、文化地标等资源,推出“观影+观赛+旅游”特色旅游套餐,推动电影热度转化为城市热度。
构建文旅体融合品牌体系
构建以文化为内核、旅游为载体、体育为延伸的品牌体系,推动文旅体协同发展,形成“1+1+1>3”的联动效应,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一是打造核心品牌矩阵。深挖侗族大歌、苗族银饰、泥哨、苗绣、蜡染工艺、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等非遗文化,塑造区域性民族文化超级符号。发挥“村超”“村BA”两大品牌赛事影响力,继续培育“村马”“姑妈”篮球赛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品牌。聚焦低空飞行、山地马拉松、山地骑行、滑翔伞、攀岩、登山、徒步、溯溪、蹦极等户外运动,打造高端户外运动品牌项目。拓展“黄小西吃晚饭”和“多彩贵州”旅游品牌的辐射效应,打造彰显贵州特色的文旅体融合型品牌体系。
二是创新品牌传播路径。发挥好贵州文旅推荐官和推广之星的作用,利用媒体人自身优势和新媒体平台做好文旅宣传推荐。组建专业的内容生产团队,利用短视频引流,形成高效的内容传播体系。建立品牌联名产品开发机制,通过与热门影视IP、著名时尚品牌、科技等领域进行跨界联名,推出具有贵州特色的联名产品,通过联名产品的推广,进一步扩大贵州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国际传播渠道,通过与国际媒体合作、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贵州村T”等品牌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提升品牌服务品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文旅体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制定涵盖景区服务、赛事管理、文化场馆运营等领域的认证标准,推行服务质量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动态评定机制。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景区客流、赛事安防、消费投诉等数据实时监测,加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整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规行为。
强化科技赋能行业升级
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文旅体产业链的核心驱动,能够深度重构旅游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链条。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文旅体发展全局,构建技术驱动型融合发展新范式。一是提升智能应用程度。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文化版权保护与交易,针对侗族大歌、水族水书等非遗项目,完善数字版权服务体系,保障传承人的版权收益。持续升级与优化“一码游贵州”“问道贵州”“AI游贵州”等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集合景区、餐饮及住宿推荐、门票预订、线路规划、游玩攻略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
二是创新数字文旅融合形态。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综合体验空间,运用全息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文化符号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打造兼具艺术审美与科技体验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建立多维度的非遗数字资源库,以动态化采集、结构化存储、智能化解析助力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助力数字文创产品开发。打造虚实共生的文旅体新场景,推出“线上云游+线下打卡”的融合式旅游产品,搭建线上虚拟体验平台,强化线下场景化互动,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留存的数字文旅新业态。
三是提升数据治理效能。通过多维度采集游客行为、消费偏好、服务反馈等动态数据,建立全域联动的数据中枢平台,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市场需求精准研判与资源动态调配,优化文旅服务供给结构。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搭建覆盖交通动线、客流分布、环境承载等要素的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景区运营与风险防控精准化。推进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革新,聚焦供需精准匹配与全流程体验优化,强化景区管理全链条治理能力,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
完善全域协同联动机制
强化全域协调联动,破解资源分散与同质化竞争,构建空间联动、产业耦合、治理协同的发展格局,推动旅游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一是推动景区与项目联动运营。搭建景区间资源共享机制,联合创建品牌和开展合作。统筹策划文化活动与体育赛事,在各类活动赛事时间安排和内容设计上形成无缝衔接,融入体育旅游线路。鼓励景区与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合作推行通票服务与积分互认机制,打通景区、文化场馆、体育设施间的消费闭环,构建文旅体多业态联动的弹性供给网络。
二是强化区域协同支撑。加强高位统筹与政策协同,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文旅体融合发展机制,打破行政边界壁垒,进一步优化全省的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全省文旅体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标准统一的服务质量认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与联合营销网络,促进跨区域旅游资源要素的高效流转。借助大数据技术,利用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和云数据中心,推动景区门票预约、导览服务、投诉处理等数据跨域互通。
三是完善组织要素保障。加强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明确权责清单与协作流程,提升协同工作效率。加强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重点完善交通网络、信息平台与公共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提升全域旅游可达性与便利度。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在土地供给、资金投入、人才引育等方面形成支撑合力,建立适应文旅体新业态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多元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合产品开发。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推动非遗技艺、民族节庆等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体育赛事的有机互嵌,构筑既有活动张力又具文化内涵的融合发展生态。
(张洪昌 李敏 作者张洪昌系贵州财经大学副研究员、贵州黔兴高校智库联盟副秘书长;李敏系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