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傅,我们是看您放映的电影长大的”——记纺城布商陈冬牛的“光影往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09:45 3

摘要:电影,恰似一台镌刻时光的留声机,忠实记录时代变迁,珍藏无数人的欢笑与回忆。在柯岩街道鲁镇社区,65岁的陈冬牛,无疑是光影艺术最忠实的守护者。早年,他告别电影放映员的身份,投身纺城商海,从棉布贸易起步,到创办烫金冲片厂,在纺城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如今,退休后的陈冬

电影,恰似一台镌刻时光的留声机,忠实记录时代变迁,珍藏无数人的欢笑与回忆。在柯岩街道鲁镇社区,65岁的陈冬牛,无疑是光影艺术最忠实的守护者。早年,他告别电影放映员的身份,投身纺城商海,从棉布贸易起步,到创办烫金冲片厂,在纺城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如今,退休后的陈冬牛洗尽铅华,但那份融入骨子里的文化情怀,让他对曾经与电影相伴的岁月,始终难以忘怀。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鲁镇社区,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陈冬牛。谈及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他的眼中瞬间焕发出光芒,回忆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84年,我24岁,成为柯岩的电影放映员,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光影之旅。”他回忆道,当时放电影的主要场地在柯岩中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仁让堰地块。每到电影放映日,村民们满心期待,如同盼过年一般。

初入这行时,陈冬牛跟着前辈从最基础的工作学起。架设放映机、悬挂银幕、布置喇叭、铺设电缆,每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标准。“放映机得架稳,和银幕要保持15米的投影距离,正负误差不能超过1米;银幕必须挂端正,不能有褶皱,底边距地 1.8米;喇叭要挂在银幕右侧三分之一处,电缆得绕开人群密集区,避免触电。”说起这些细节,陈冬牛就像在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放映前,机器清洁、加油、调光、试音等标准化流程一个都不能少,还得播放特定的开场音乐;放映结束后,倒片归档、填写放映日志、归还电影公司拷贝等工作,同样容不得半点马虎。经过两年的实践积累,陈冬牛不仅熟练掌握了放映技术,还学会了幻灯片制作。

“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书籍和电影,就是农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村里放电影,是大家最期待的文化盛事,热度超乎想象。”陈冬牛回忆说,电影一般晚上7点开场,通常连放两部,时长约3小时。每场放映,观众常常超过千人,哪怕是下雨天,也浇不灭大家的观影热情。陈冬牛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放映经历:“有天晚上,我们去彤山村(现香山别墅地块)放电影,一切准备就绪后,突然下起大雨,原定的放映计划只能取消。可村民们都不愿离开,在雨中翘首期盼。后来雨势稍减,我们就接着把电影放了起来,待到散场,都已经第二天凌晨了。”

1986年,财政出资新建影剧院,放映设备完成了升级转型。陈冬牛也从露天场地搬进了影剧院,对电影事业的感情更加炽热。在空闲时间,他自编小刊《银河扁舟》,发布每月排片表、故事梗概,还转载影评,为影院和观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然而,世纪之交,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农村电影市场逐渐走向衰落。2004年5月,陈冬牛不得不离开坚守了二十年的放映员岗位。下岗那天,他抚摸着相伴多年的放映设备,往昔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胶片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虽说心里满是不舍,但时代在发展,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陈冬牛感慨万千。

如今,漫步街头,时常有乡亲跟他打招呼:“陈师傅,我们是看您放映的电影长大的!”这句质朴的话语,无疑是对他这段职业生涯的最高赞誉。尽管乡镇放映员群体已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独特印记,但那些用光影编织的岁月,不仅在农村的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辉,更深深烙印在陈冬牛的心底。“现在,每逢小区放露天电影,我都会驻足观看许久,心中感慨万千。电影依然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过去一部电影上下集拷贝用一个铁箱子装着就有20斤重,如今只需小小的一个U盘就足够了。”陈冬牛笑着说。时代飞速前进,但电影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始终永恒,串联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 薛妙珏 文/摄

来源:天天有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