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们的外形并无二致,功能也似乎被定格在单一的防汛泄洪上。在漫长的非汛期里,那些配套用房便如沉睡的巨人,闲置而落寞,无人问津。
FIRST1
南京江心洲近20公里的岸线上,有座圆环状的建筑,是一个肩负水利工程的泵站,安静且孤独。
只有追逐夕阳的“酒友”,才知道它的存在。
在中国任何一个临江靠水的城市,这样的泵站都毫不起眼,随处可见。
在河西江心洲,这样的泵站共有四座,从洲尾到洲头,它们依次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
它们的外形并无二致,功能也似乎被定格在单一的防汛泄洪上。在漫长的非汛期里,那些配套用房便如沉睡的巨人,闲置而落寞,无人问津。
没有人能想象,这些平凡的泵站,它的未来会通向何方。当地政府曾试图为它牵线搭桥,引入商业项目,然而,那些项目主理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他们在常规的商业模型评估后,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便将这片土地重新抛回遗忘的角落。
直到灯塔咖啡的出现,给了这座泵站一种不寻常的答案。
有人记住了它的圆形建筑设计,有人记住了免费露营设施,有人记住了橘粉色楼梯……但更多人记住的还是这里独有的那一片景。
地处长江南京段的江心洲,西岸拥有着绝佳的落日江景。
夏日的傍晚,凉风轻拂过脸颊,带来江水的清新与宁静。眼前,是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金色的霞光如披肩般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美得令人窒息。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资源,在常规的商业模型考量中,它或许并不被优先考虑,然而,正是它,成为了这片闲置用地涅槃重生的强大力量。
没有复杂的客群画像分析,自然之美以其独有的魅力,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汇聚在一起。
松弛的大叔、精致的美女、青春期的少年、懵懂的孩童……他们或坐或立,或嬉戏或沉思,出现在同一片芦苇丛中,与不远处跃出水面的江豚、缓缓驶过的邮轮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第一次来到灯塔咖啡的张茹,是被社交媒体上如潮水般涌来的流量所吸引。
几年前,他曾因工作路过这里,那时的3号泵站做了一个小小的便民驿站,但因商业运营不足而鲜有人驻足。
然而如今,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岛民们蜂拥而至,南京各区的人们也纷纷慕名而来,甚至这样一处颇具试点意义的更新,也引来了央视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当长江文化景观融入日常生活,一种刻板模型之外的惊喜,成为了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地标。
而这种非标准的成功,在它的设计师金鑫眼中,无疑给了他更多尝试突破的勇气。
人群对于自然状态的追求,是最深层的心理需求。
有时候,仅仅是自然本身,便已足够震撼人心。
SECOND2
自己改造的作品成为一个网红打卡“景点”,这是金鑫没有想到的。
作为全国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反几建筑FANAF多年来承接了众多项目,足迹从南至北,遍布大城小镇。
在每一次与业主的前期沟通中,金鑫和团队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摒弃以吸睛为主的设计思维。
作为一名资深建筑设计师,金鑫对“网红”元素始终保持着审慎与冷静。在他看来,追逐流行是件极具风险之事。
“过度追求眼球经济,只会加剧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危机。”
特别是当下,全国网红打卡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当热潮退去,真正能持续吸引人流的却寥寥无几。
不跟风不逐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几建筑FANAF没有自己的风格。
有很多个时候,当朋友们从陌生城市发来照片,附上一句:“这是你们做的项目吗?”
他常常有一种自家孩子被认出的骄傲。
这些朋友去往的目的地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凭借直觉,精准地“认出”了反几的作品。
山东泰安朴宿民宿
原因无二,对于熟悉反几建筑的人来说,这里的建筑师在建筑语言上习惯做“减法”。材料的选择与动线的规划处理尽力简单,或许具体的改造会因业主后期运营需求而有所不同,但所有设计的共同点都指向一种同频的感受——舒服。
“我希望反几营造的空间就像与老友相聚一般,没有过多的营销痕迹,只有温暖、自在与舒适。”
从商业运营角度来看,这种“舒服”并非易事。很多商户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思考客群的痒点、爽点、痛点,但却始终无法创造出真正意义上舒适的消费体验。
而在反几的建筑作品里,一个舒适的场域是最重要的前提,允许一切发生,让人群自愿地走进来、坐下来、去分享,从而会商户实现持续运营与盈利。
而当人群被吸引,需求被激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来看,这类城市项目就已经进入到了盘活的阶段,这些空间上的重构,有一个更精准的定义:
城市更新。
THIRD3
在中国,许多城市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城市内部更新已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必然的使命。
过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城市化,如同一场狂飙突进的浪潮,将无数城市推向了“存量建筑”时代。那些曾经蓬勃生长的建筑,如今静静矗立,等待着新的生命与意义。
在欧洲,古堡的修缮以百年为跨度,战争留下的弹痕成为历史的印记,而咖啡酒吧则是当下最具风情的夜生活场所。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城市更新的深刻意义所在——对历史建筑内在价值的焕新,是对过去文化最好的保护。
南京,这座被历史眷顾、被自然宠爱的城市,如今也面临着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型。
曾经,城市的扩张如同在白纸上作画,肆意挥洒;如今,白纸已尽,留下的是一幅幅亟待重绘的旧画卷。
国创园就是南京一张城市更新的名片。
这里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那是中国近代重要的造币机构,首铸“光绪元宝”银币,开创了机制银币的先河。1959年,这里更名为“南京第二机床厂”,成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齿轮机床的轰鸣声见证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2012年,金基集团以“新旧共生”理念对其进行改造,保留了老厂房的框架与工业元素,将其转型为文创园区,2013年正式开园。
在金鑫眼中,工业建筑的魅力在于它的“坚强外壳”与“柔软内核”。外壳是历史的见证,内核则是时代的脉动。
虽然建筑的外壳是坚固且不变的,但内部的内容却随着时代的更新而不断迭代。时间越久,空间的内涵就越丰富,也越美。这种“有机更新”的理念,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容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旧共生”的状态愈发丰富,愈发美丽。
所以,在接到木墨MUMO项目委托时,他们保留了原始的廊桥设计,这个设计最初是为了疏散而设,如今却成为园区的灵魂。
MUMO木墨展厅
而在内在空间打造上,强调可变性。室内空间的用途随业主需求变化而调整:有时是展示区,有时是策展区,有时是手作区……每一次变化,都是对空间的重新诠释和定义。
MUMO木墨展厅
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师更像是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接过时代的画笔,为建筑添上当下的理解,能看到过去的痕迹,同时允许更多可能性的发生。
这样的理念充斥在园区内每一个他们做过的项目里。
在良制西服的空间,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但围绕结构会有空间的突出、溢出或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无序的,而是有机的,是有趣的。它让原本单调的厂房界面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整个园区的闲逛性、轻松性得以提升。
当然所有的有趣改造最终都会落到业主的经营上,如果说过去的建筑设计是高高在一锤子买卖姿态,反几建筑的核心关键在于,跟业主共创,持续性通过改造让常态化的运营保持活力。
大到流程动线的设计,小到一扇窗外应该中什么样子的树,这些细节都成为沟通中的重点。
THIRD4
某种程度上,南京国创园的实践,正是中国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的缩影。它以工业遗产的活化带动城市更新,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而在南京更多的地方,这样的微更新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以灯塔咖啡来说,它的成功不仅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深入人心,未来的江心洲或许会见证更多泵站的华丽转身。这些泵站会被赋予不同的定位:有的成为热闹非凡的社交中心,有的可能成为知识传播、文化宣传的场所……
这种错位发展不仅能让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感,还能让整个江心洲的生活配套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当这种微更新越密集,城市就越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居民带来新的惊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这恰恰是金鑫希望看到的。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在进入到城市空间重构的关键阶段。通过城市更新,南京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韧性,还能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现代魅力。
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或许会是下一轮城市竞争中的重要抓手。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面临的选择是:要保护更多,还是创新更多?
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从金鑫和他的团队来说,他们希望突破更多一点,“让新的内容能够进来,也是对原有内容的另一种保护。”
眼下,他们正在国创园做2号楼的改造。
这里曾是马自达的展厅,几经易手之后,即将成为一家家具公司的橱柜展厅。
金鑫和他的团队希望把它做的不像橱柜展厅。
“是一个放松一点的这种呼朋唤友的地方。既有真实的产品展示区域,也有一些休息放松的区域。”
什么是好的设计?在金鑫看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范式,而是应当为业主留下一种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让空间能够生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更体现在它与城市、与居民的互动中。
当坚固的钢筋水泥允许长出苔藓,谁说那不是一种生命呢?
这种对“新旧共生”的探索,不仅让建筑本身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未来不一定是簇新的,街区也绝不仅限于建筑,可以有着敞开的厂房、生长的植物、回归的动物、天上的云、江上的船,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最近国际建筑大奖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刘家琨,他是金鑫的师兄。
在成都,他的西区大院被当地人调侃为“烂尾楼”,原因在于放弃了装饰建筑的外立面,只是为入住的商铺们搭建了骨架。
但这并不影响当地人对它的喜爱:每到周末,长条形院子里会有热闹的集市,入口门廊前休息平台上蹦跶的小姑娘,以大院空心砖墙为背景自拍的年轻人,中央球场上打棒球的小朋友……
“有时候,比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允许包容与生长。”金鑫说。
来源:说话的胖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