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男子“狂犬病”发作身亡,去世前已注射疫苗,为何人还没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10:01 2

摘要:疫苗已经接种,为何人还是没能保住?这背后隐藏着人们对狂犬病认知的诸多误区,也警示我们:面对这种致死率几乎100%的疾病,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悲剧。

这位男子在被流浪狗抓伤后立即前往医院注射了狂犬疫苗,却在两个月后出现狂躁、恐水等典型症状,最终不幸离世。

疫苗已经接种,为何人还是没能保住?这背后隐藏着人们对狂犬病认知的诸多误区,也警示我们:面对这种致死率几乎100%的疾病,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悲剧。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病,几乎无一例外地导致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99%是由犬只咬伤传播。但每年仍有约4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报告,这一数字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带毒动物的唾液,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主要包括狗、猫、狼、狐狸、蝙蝠等哺乳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咬伤,动物的抓伤、舔舐伤口以及接触带毒动物唾液的情况下,如果皮肤有破损,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

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1-3个月,但也有长达数年的报道。潜伏期的长短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伤口的位置、深度、面积、数量以及病毒的毒力和数量等。

一般而言,头面部伤口的潜伏期最短,四肢远端的潜伏期较长。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患者在接种疫苗后仍可能发病。

如果接种时机已晚于最佳时间窗口,病毒已大量增殖并扩散,那么疫苗可能无法及时阻止病情进展。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个阶段。

前驱期通常持续1-4天,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伤口部位可能会出现灼烧感、瘙痒或疼痛。这一阶段的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普通感冒。

兴奋期是狂犬病最经典的阶段,持续2-7天。

患者会出现恐水、恐风、恐光等特征性表现,其中恐水是最典型的症状。患者试图喝水时,会因咽喉肌肉的痉挛而无法吞咽,甚至出现强烈的惊恐和窒息感。

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极度兴奋、幻觉、妄想、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症状,以及大量分泌唾液、心悸、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麻痹期是狂犬病的终末阶段,患者会出现肌肉麻痹、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状,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从发病到死亡,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7天。狂犬病一旦发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全球仅有少数几例幸存者报道。

这些幸存者大多采用了被称为"密尔沃基方案"的治疗方法,包括人工昏迷、抗病毒药物和支持治疗等,但成功率极低,且幸存者常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暴露后预防是目前防止狂犬病发生的唯一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伤口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

首先,伤口处理是关键的第一步。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75%酒精或碘伏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充分的伤口冲洗可以去除高达90%的病毒颗粒,是极为重要的自救措施。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适当的伤口处理可将狂犬病发病风险降低80%以上。

其次,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防止发病的关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所有类别的动物致伤都应接种狂犬病疫苗,越早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开始接种。

目前我国采用的"2-1-1"方案,即第0、3、7、14天各接种一针疫苗,对于预防狂犬病具有约99%的有效性。

对于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或被动物舔舐的黏膜伤口),除接种疫苗外,还应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能够提供即时的被动免疫保护,中和伤口周围的病毒,为疫苗产生的主动免疫提供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Ⅲ级暴露患者如未注射免疫球蛋白,发病风险会增加5-10倍。为何有些患者接种了疫苗仍会发病?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接种时机过晚:狂犬病毒会沿着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一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疫苗将无法阻止疾病进展。暴露后48小时内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远高于延迟接种。

伤口处理不当:许多患者忽视了伤口彻底冲洗的重要性,导致大量病毒残留在伤口中。未按规定完成全程接种: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部剂次的接种,降低了免疫保护效果。

未注射免疫球蛋白:对于严重伤口,仅接种疫苗而未注射免疫球蛋白,保护效果可能不足。

免疫应答不良:个别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对疫苗的反应不佳。

预防狂犬病,我们应该这样做:

避免接触不明动物,特别是行为异常的野生动物或流浪动物。对于家养宠物,应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为70%以上的犬只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狂犬病在犬群中的传播。

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无论动物是否有狂犬病症状,都应立即进行伤口冲洗,并尽快前往医院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中国疾控中心明确指出,任何哺乳动物都可能传播狂犬病,且携带病毒的动物在发病前的排毒期就可能具有传染性。

按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不要擅自中断或延迟接种计划。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约15%的患者未能按时完成全程接种,这大大增加了发病风险。近年来,狂犬病疫苗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

2023年,我国批准上市了一种新型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相比传统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了约40%。

此外,国际上正在研发的mRNA狂犬病疫苗有望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出现狂犬病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虽然狂犬病发病后几乎不可治愈,但早期症状与多种疾病相似,及时就诊有助于排除其他可治疗的疾病。

总之,狂犬病是一种几乎100%致死但100%可预防的疾病。通过正确认识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及时采取暴露后处理和预防接种,每个人都可以有效避免这一致命疾病的威胁。

生命只有一次,面对狂犬病,绝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2版)》.

2. 世界卫生组织. 《狂犬病: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2023.

3. 陈薇,李晓明等. 《中国狂犬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分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外科袁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