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变残障人士的生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10:49 1

摘要:将轮椅稍微旋转,双手一撑,无需借助任何人的帮助,林寒便将自己从轮椅上移动至外骨骼机器人中间,开始自主进行穿戴。他用手抬起脚,放置于踏板上,紧接着系好各处绑带。穿戴好后,按下一边智能手杖上的按钮,林寒便从放置外骨骼机器人的座位上站立起身,按下另一边,随着“嘀”一

将轮椅稍微旋转,双手一撑,无需借助任何人的帮助,林寒便将自己从轮椅上移动至外骨骼机器人中间,开始自主进行穿戴。他用手抬起脚,放置于踏板上,紧接着系好各处绑带。穿戴好后,按下一边智能手杖上的按钮,林寒便从放置外骨骼机器人的座位上站立起身,按下另一边,随着“嘀”一声轻响,已设定好的程序便带着林寒的左右腿轮流向前迈进,“嘀嘀”的声音一次次响起,林寒也完成了自己的“每日锻炼”。

林寒正在穿戴外骨骼机器人。

“这台外骨骼机器人是较早的版本,运动的角度、速度等都是基于我设定的。”林寒因意外摔伤,导致肚脐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他的办公桌旁常年摆放着这台外骨骼机器人,改善了生活。

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联合报告显示,全球患有残疾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约15%,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残疾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依靠辅助器具,如轮椅、助听器或支持沟通和认知的应用程序。而这些辅助器具,大多离不开AI的支撑。

因助听器、人工耳蜗而能够重新听见世界的声音,并使用讯飞听见等软件学习如何发出自己声音的听障人士唐璐、于鱼,通过使用AI读屏、ChatGPT等AI工具更好完成翻译工作的视障人士徐佑……AI的迅速发展,使更多残障人士改善和提升了生活质量。

外骨骼机器人,打破行走枷锁

林寒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是由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及其团队设计的。2009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程洪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看到许多在2008年因汶川地震致残的截瘫患者。“我非常震撼,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程洪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制作帮助他们站起来的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是通过患者与外骨骼形成紧密的物理紧耦合,实现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运动协作,从而实现康复训练或者辅助运动。”程洪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着手,利用AI算法进行各类个性化操作配置,如今这代相对成熟的外骨骼机器人已投入实际使用中,且仍在不断细化。

林寒使用的是该团队早期研发的一版外骨骼机器人,数据是为林寒量身定制的。“他比较习惯这套,也就一直没有更新。”袁媛是林寒的妻子,她和林寒现在都在程洪团队工作。

2013年,林寒从四楼摔落,他的T11区(T11即人体第十一节胸椎,下文T12同理)受损,肚脐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而在距2015年第九届全国残运会开幕还有4个月时,团队成员因外骨骼机器人难以正常穿戴,存在人机不融合的问题,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改进、实验中。林寒在这时成为了一名试穿患者。

林寒最初需要被人抱进机器,且对于全新的机器,林寒既感到兴奋,又因重心不稳、控制不好,有些紧张。

“曾经有一位康复医生告诉我们,医生和残障人士最关注的首先是健康,其次才是恢复。即,要优先保障残障人士在安全情况下进行恢复。”在实验室中,袁媛一一介绍着正在进行测试的新款外骨骼机器人上的安全措施。背部配置的安全气囊,按下后可以通知家属的紧急按钮,用于充电的外接支架不仅能够帮助残障人士保持平衡,现在还在逐步加入一些和外骨骼机器人联动的功能。“我们还通过AI算法,让机器在感受到摔倒可能时,比如抬腿角度不对、力度不够,根据之前的记录,补足所需力度,适当拉回来一些,做一个缓冲。”程洪补充。

经过多天训练,林寒不仅站了起来,还担任了第九届全国残运会的火炬手。如今,林寒能够感觉到的面积增加到了T12,大腿根部以上的知觉基本恢复。“这样的锻炼让他很健康。之前一次流行病,我们家都严重感冒,他反而什么事都没有,忙前忙后地照顾我们。”袁媛说,“他现在完全是正常上班,不需要额外照顾,平时还经常和我一起带娃做饭。”

袁媛告诉记者,残障人士如果一直躺在床上不做任何康复训练,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外骨骼机器人有助于训练核心肌力及躯干控制能力,有助于神经重塑,促进骨骼、血液循环、神经、泌尿等八大系统的功能改善,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生理机能。身体好了,心理也自然更健康。”

除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外,程洪及其团队还研发了包括外形可爱的儿童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上肢外骨骼机器人等在内的多种智能康复医疗器械。“现在我们还在探索康复脑机接口技术与康复脑机交互技术,想要提高一些患有精神类疾病人群的康复效果。”程洪说。

不过,由于价格高昂,外骨骼机器人更多出现在医院及康复中心,较少在个人家中使用。“针对医院的版本我们会根据医院使用的要求,搭配更复杂的软件、系统,成本更高也更贵。”该团队的硬件工程师周景正在调试可供多人使用的外骨骼机器人,“患者选择自己的档案后,无需手动调整身高、腿围、腰宽等尺寸,机器能够根据此前记录的数据,自动进行一体化调整。”

让AI成为“耳朵”

当外骨骼机器人打破残障人士行走枷锁时,人工耳蜗、讯飞听见、微软的人工智能无障碍计划(AI for Accessibility)……诸多AI技术,正在重构具有听力、视力等障碍的人群的生活方式,赋予他们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与权力。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约8500万残疾人口和超过2亿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其中视障人数超过1700万,听障人员高达2700万,言语障碍人员有700多万,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困难。

“我在普通学校读书。因为听不见,我经常被老师叫去办公室罚站,受到过很多不公平待遇。”唐璐常独自流泪,却苦于无法表达。婴儿时期患病输液时,链霉素过敏导致唐璐药物中毒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学会说话之前,她已失去“听见”的机会。唐璐的妈妈并没有放弃,她带着唐璐进行家庭康复,让唐璐学唇语。“我用手触摸她的嘴巴、嗓子,感受声带振动,还会看她舌头放的位置。”唐璐努力学会了唇语,但找工作时,她还是会因听不清问题被质疑能力,部分企业还会因她是听障人士直接拒绝。“盲人是人与物的障碍,聋人是人与人的障碍,也就是交流沟通障碍。”

读唇语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唐璐需全神贯注盯着说话人的嘴唇,“直到2019年,科大讯飞推出以语音转文字为核心功能的讯飞听见。之后,电话字幕翻译等功能逐渐出现,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也加入了很多人性化技术。”去年,华为推出了业界首创的小艺声音修复功能,通过精准识别言语障碍人士的口语发音,将其转化为标准普通话进行复述。

唐璐尝试去做更多事情。她加入公益组织,开始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朋友们说我像一块不断吸纳的海绵。”

2024年3月,唐璐植入了人工耳蜗。对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人工耳蜗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效果,是最直接有效的智能辅具。术后1个月,医生为她做了“开机”,即激活人工耳蜗系统。医生告诉她,“这将是你听得最不好的一天,以后每天都有进步。”

于鱼在求职时也遇见了类似被歧视的情况。她是先天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重度听力损失,听不清男生讲话,也难以打电话。如今,她通过内推进入了一家助听器公司,做新媒体运营,科普助听器等。“我小时候就知道我有听力障碍,但父母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且他们会有误解,觉得助听器会越戴越聋。当然,这也和以前的助听器技术有关。”以前的助听器会放大所有声音,现在变成了非线性放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从而保护残余听力。

于鱼现在佩戴的是一个最新款助听器,她笑称这算是公司福利,“配置拉满,功能应有尽有。比如分离言语声与噪音,进行智能降噪,提升声音清晰度。”这种助听器可以监测佩戴者状态,绑定紧急联系人,记录每日步数,发出摔倒警告,还可以通过运动传感器检测佩戴者是否在运动,自动调节助听器参数。“有些助听器通过用AI训练,可以模仿大脑识别不同的环境,优化声音处理。”

他们用AI为生活提质

徐佑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视力在0.05左右,他得几乎贴在纸上才能看清楚内容。“选择英语专业和想要成为一名老师,都是因为小学时遇见的一位给予我诸多帮助的英语老师。但因为视力原因,我很难进行大班教学。”徐佑兼职做过一对一英语辅导老师,也做过全职英文翻译,如今,他正在一所师范类大学读英语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针对视障开发的产品较多,但售价都较为昂贵,我主要使用的工具还是APP ‘Be My Eyes’,还有ChatGPT、DeepSeek这些常见的人工智能。”徐佑告诉记者,“Be My Eyes”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当他们无法看清时,可以通过APP进行拍照,AI能够识别并告知照片上内容。二是呼叫志愿者帮助寻找物品,主要用于陌生环境。“比如有东西遗失,我们就可以呼叫志愿者,他们通过我们的照相机帮忙找东西。”他还会使用AI读屏和“听书”功能来降低自己眼睛的负荷。“不过AI读屏有时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还是不太方便。”

儿童版外骨骼机器人。

除此以外,因为英语翻译这份工作的原因,徐佑最常用的还是ChatGPT,“在中翻英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中式的表达,我就会让ChatGPT帮我优化润色。”自身出色的知识功底,再借助这些工具,徐佑战胜了一众健全人,拿下这份工作。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无论是辅助器具的制造者还是使用者,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辅助器具,尤其是搭载AI的设备,普遍价格昂贵。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联合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超过25亿人需要辅助器具,但近10亿人没有机会获得这些产品,其中价格是主要障碍。“其实现在各类智能工具已经很多了,如果能使用上的话肯定能大幅提高生活质量,问题还是在于价格。”徐佑补充。

程洪他们设计的个人版外骨骼机器人价格在十几万元到二十几万元不等,“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较大负担。所以购买方主要还是医院。”程洪说,“我们仍在不断改进技术,最大化压缩机器成本。我们也希望价格能够降下来,让更多残障人士站起来、走起来。”

人工耳蜗亦如此。对于多数家庭而言,人工耳蜗的价格较高。但据报道,自去年年底国家集采政策落地后,人工耳蜗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价格降幅高达75%。今年3月10日,一名7岁男孩成为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集采政策落地后首位成功完成左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听障患者,他的家庭节省了20多万元。“对于听障孩子而言,1岁至6岁是植入的黄金年龄,越早干预,越有利于儿童的语言发育。”唐璐说。

“比较内向,不爱和人沟通,也害怕打电话。”于鱼这么形容以前的自己。现在的她,愿意表达自我,还喜欢去看演唱会,沉浸在喜欢的歌手所唱的旋律中。

2024年,科技助残被党中央、国务院纳入科技强国建设部署。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围绕科技助残主题提出了系统建议。而如何降低残障人士的获取成本,让他们能够真正用上这些技术,实现自由、有尊严的“AI+无障碍”生活,打造“残健共融”的包容社会,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受访者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廉政瞭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