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今年清明节,67岁的冯巩回乡祭拜曾祖父冯国璋(民国代理大总统)的衣冠冢。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每个清明都是祭奠先人的大日子。
不管身份地位,这天,所有人都会开启一场庄严的寻根之旅。
这不,今年清明节,67岁的冯巩回乡祭拜曾祖父冯国璋(民国代理大总统)的衣冠冢。
本是激动人心又庄严肃穆的一刻,却被网友拍到冯巩全程未下车与夹道欢迎的村民互动。
视频中,车子径直驶入陵园,村民举着手机簇拥路边,冯巩却端坐车内“扬尘而去”。
这一幕迅速引发网友争议:有人批评他在车上一直不下车。
途经村庄却坐在车里面,面对乡亲们扬尘而去,和镜头前亲民形象一点都不符,太不接地气了,质疑屏幕形象果然都是演出来的。
也有人认为祭祖本应庄重,无需刻意迎合围观的人。
这场争议看似是“明星是否接地气”的简单讨论,实则折射出传统习俗、名人效应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复杂碰撞。
02 庄重与禁忌在华北农村,清明祭祖的仪式感远非城市可比。
老人们常说:“清明不串门,坟前不闲聊。”
这一习俗源于对祖先的敬畏——祭扫是家族内部事务,需心无旁骛;
若在墓地喧哗或社交,会被视为对亡者的不敬。
河北河间当地村民解释:“冯老师是来上坟的,不是来开见面会的。他要是下车寒暄,反而坏了规矩。”
此外,农村对“外人”介入祭扫尤为敏感。
冯国璋作为历史名人,其墓地自带话题性,若冯巩贸然停留,可能引发人群聚集,甚至干扰其他家族的祭扫。
2024年陈佩斯扫墓时被路人偷拍,其子陈大愚劝阻无效,便是一例因扫墓引发的不愉快事故。
私密仪式一旦被围观,庄重感荡然无存。
冯巩的困境,是名人返乡的普遍痛点。
村民的夹道欢迎,本质是对“名人荣归”的集体自豪感,但这种热情往往自带期待:合影、签名、互动缺一不可。
佘诗曼曾回乡祭祖,被迫与热情的村民交际,惨被抓碰,强抱;
还有歌手扫墓被围观者直播,家族隐私遭全网曝光。
冯巩的“不下车”,或许正是对这类失控场面的预判。
再往深层点细扒,就是乡土社会的“人情债”逻辑。
冯巩的副部级待遇、艺术家身份,在村民眼中是“全村的骄傲”,但他若每次回乡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反而可能被琐事缠身。
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言:“故乡是血地,但血地里也长荆棘。”
04公众人物的两难冯巩的公众形象始终以“亲切幽默”著称,一句“我想死你们了”成为几代人的春晚记忆。
但舞台下的他,却选择将生活过成“素与简”:住在老式别墅、种菜养花、穿几十年前的旧西装,路边吃小吃,挤公交。
这种反差,恰是传统文人的典型特质——台上尽兴表演,台下恪守本分。
祭祖事件中,他的选择同样延续了这一逻辑:不豪车开道、不请人代劳扫墓、仅带家人完成仪式。
对比其祭拜师傅马季时“只献鲜花不摆供品”的节俭风格,可见冯巩对传统仪式的理解更重“心祭”而非形式。
这种态度与清代袁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理念不谋而合——心意到位,胜过繁文缛节。
其实冯巩此次回乡祭祖“不下车”“拿架子”“不亲民”事件,争议背后,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割裂。
一方面,我们呼吁“保护传统”,另一方面又用“网红标准”评判一切。
冯巩的“不下车”被批“不亲民”,恰如近年某些非遗传承人因拒绝商业化被骂“迂腐”——传统守护者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的符号。
但传统本就不是表演。
冯巩的沉默,或许正是对清明的最大尊重。
作家冯骥才曾说:“节日不是拿来消费的,庄重感才是它的魂。”
当祭祖变成一场“明星见面会”,才是对传统真正的背离。
因此,启梦觉得很多网友大可不必太过于道德绑架,冯巩的“扬尘而去”,未必是冷漠,而是一种对仪式的坚守。
当我们在屏幕前围观名人生活时,或许也该思考:
是否该给传统留一片不被干扰的净土?
毕竟,清明不仅是踏青拍照的假期,更是慎终追远、静心自省的时刻。
冯巩除了是笑星,是演员,更是一个有中国传统血脉的炎黄子孙啊。
就让人家安安静静地祭祖不行吗?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