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申明:本文来源于真实故事改编,为阅读顺畅,部分情节虚构处理,望理性阅读。
创作申明:本文来源于真实故事改编,为阅读顺畅,部分情节虚构处理,望理性阅读。
一个宁静的夜晚,小男孩默默地打开储物柜,盯着那一叠熟悉的光盘盒出神。
“2026年——10岁生日。”
那是他最熟悉也最陌生的笔迹。
每一年他都会看一次。从2016年起,那些影像就成了他生日的一部分,那是母亲留给他的生日视频。
但今年,他把手收了回去,没有再打开光盘。
10岁的他,学会了沉默……
张丽君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是在2016年的春天。
那年,她很不幸被诊断出胰腺癌,还是晚期。
“宝贝,生日快乐,妈妈永远爱你。”
每一段视频都是这样开头,每一段,结尾时都举起一张写着年份的纸牌,字迹一如她的微笑:温柔、笃定,又带着一点点倔强。
她知道,自己等不到那一天。
2015年11月,张丽君被确诊胰腺癌晚期,那一年,她26岁,怀孕五个月,刚刚博士毕业不久。
医生建议终止妊娠,先“保大人”。
她丈夫和家人都支持这个决定。
但她只是问了一句:“孩子会遗传我这个病吗?”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心里有了答案,而且态度十分坚决。
“如果再让我引产,我就跳下去。”
那时她已经瘦到70斤,频繁化疗让她呕吐不止、基本上无法进食。
可她仍坚持每日记录胎动、与腹中的孩子“说话”,甚至每天醒来后,她会用用指尖轻触自己的肚皮,说:“小笼包,早上好。”
此刻,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孩子能平安来到这个世界上,她非常渴望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
孩子出生那天,她连站都站不稳,却坚持要求医生把儿子抱到她眼前。她拼尽身上所有的力气说道:“你好,韩鹤鸣。”
她给儿子取了小名,“小笼包”。她说,希望他有一天在寒冷时,也能带来温热的幸福。
之后的化疗让她头发脱落、视力模糊。一只眼睛最终完全失明。
但她仍然笑着,对着镜头,说:“妈妈知道你会是个勇敢的孩子。”
她把对儿子未尽的爱、未来的牵挂、未完成的陪伴,全都藏进那18段视频里。
2016年11月,张丽君安静离世。那时,小鹤鸣还不会说“妈妈”。
丧礼简单,丈夫韩诗俊眼圈通红却不落泪。不久后,他带着孩子回到了父母家。
每年孩子生日那天,家人都会给他播放一段生日视频。
最初,小鹤鸣看不太懂,只觉得电视里的女人说话很慢,很温柔。他不哭不闹,只是盯着看,仿佛试图记住那张脸。
2019年,韩诗俊再婚了,引来网上一片骂声。网上开始流传“孩子被过继”“父亲弃养”的谣言。有人说孩子改姓,有人说继母虐待他。
这些信息像钉子钉进了一个尚未成型的世界。
韩家发布了律师函,迅速澄清。
个人看法,韩诗俊选择再婚,是他个人的权利,外人无权去干涉。
只要家庭关系和睦,继母能真心对孩子好,我相信这比什么都重要。
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做一个关于“我的父母”的视频展示。每个同学都带来了自己父母录制的视频,有的搞笑,有的温馨。
小鹤鸣递交了母亲在他六岁时录下的视频。班上安静得可怕,老师红了眼睛,什么也没说。
那是张丽君录制的第六段:“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身边是谁,你都要记住你是你自己。”
视频结束后,全班没人讲话。
从那以后,他再没主动要求播放生日视频。家人理解,也不再强求。
2026年,10岁生日。他坐在饭桌前,吃了一小块草莓蛋糕。父亲问:“今天,要不要看妈妈的视频?”
他沉默很久,摇了摇头。
那段视频被放回了储物柜。
有些爱,是穿越时间的守候。
张丽君或许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用尽生命录下的影像,最终有一天被孩子拒绝。
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孩子开始长大了。
或许,他不再需要用那段影像。因为他已经将那种爱融入了骨血,内化成成长的一部分。
“妈妈的声音我记得。”这是他偶尔在夜晚说的话。
母亲的18个生日祝福,是她生命最后的丰碑,也是她对孩子最长情的道别。
而生活,不会因为一段录像而停止继续。
孩子的成长是沉默的、坚韧的。
他不说不代表他忘了,他拒绝不代表他背叛。相反,正是因为记得太深,他才在某一刻,学会了将回忆藏起来。
这不悲伤,反而是一种成长的信号。
我想说的是:
张丽君用死亡换来一个生命,在她有限的日子里,为儿子留下了最深的爱。可这种爱,并不意味着孩子要一生困在回忆的影像中。
记得是种勇敢,放下也是种勇敢。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可以坦然接受新的生活,不被过去困住。哪怕他将来不再播放视频,甚至有一天将这些光盘锁进尘封的抽屉,那也是他的权利,是母亲最希望他拥有的“自由”。
爱,永远在。即使录像停了,记忆仍然在流动的时间里发光。
孩子,生日快乐。
你已经足够勇敢了。
来源:小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