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给一位结友沟通病理的时候,专门说了左肺下叶这一浸润性腺癌和左肺上叶的微浸润一样得到了根治。她有点“迷糊”,因为病理有浸润,本还想着是不是抓紧时间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其实不必如此焦虑,到了浸润性肺腺癌后,会衍生出不同的亚型,而不同的亚型,会带不同的后期治疗方
昨天给一位结友沟通病理的时候,专门说了左肺下叶这一浸润性腺癌和左肺上叶的微浸润一样得到了根治。她有点“迷糊”,因为病理有浸润,本还想着是不是抓紧时间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其实不必如此焦虑,到了浸润性肺腺癌后,会衍生出不同的亚型,而不同的亚型,会带不同的后期治疗方案。
肺腺癌的病理诊断中,贴壁型腺癌(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LPA)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是两种常见、预后较好且容易混淆的类型。尽管它们在预后方面都较为乐观,但在诊断标准、临床意义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那大家是否有有疑问,既然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在哪?既然有差异,为什么两者的治疗思路基本一致,都是手术即治愈,不需要后期治疗?今天我来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相似”和区别。
贴壁型腺癌属于浸润性腺癌的一种亚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其定义为肿瘤中贴壁生长模式占主导(>50%),同时含有浸润成分。贴壁生长模式的特征是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形成类似“壁纸”的单层结构,并保持原有的肺泡结构。根据浸润程度,贴壁型腺癌可分为高分化(非黏液型)和黏液型两种。高分化贴壁型腺癌的浸润成分通常小于5mm,而黏液型贴壁型腺癌的浸润范围可能超过5mm,甚至伴随血管、胸膜侵犯或气腔播散。
其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主要沿肺泡壁生长,伴有肺泡塌陷和一些纤维组织的增生。尽管这些肿瘤细胞已经突破了基底膜,但它们主要侵犯的是黏膜下层,浸润深度较浅,范围有限,通常不超过5mm。这种微小的浸润使得微浸润性肺腺癌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侵犯淋巴、血管、肺泡及胸膜。因此,微浸润性肺腺癌的转移风险相对较低,预后通常较好,治愈率接近100%。在临床上微浸润腺癌的核心特征是浸润范围的限制,不论肿瘤总体大小如何,只要浸润成分≤5mm且无其他高危因素,即可诊断为MIA。如12mm的肿瘤,80%贴壁,那么计算下来为浸润部分为2.4mm,属于微浸润MIA范畴。
临床常用五年生存率来评估癌症的治疗效果,而生存率通常与癌症分期直接“挂钩”,贴壁型腺癌大部分为I期,五年生存率约为85%-90%。贴壁型腺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但不如微浸润腺癌。由于其浸润成分较大,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不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治愈率可以显著提高,具体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老年人下叶腺癌的预后相较于上叶腺癌更差)。
微浸润腺癌的治愈率非常高,远超90%。根据临床指南,微浸润肺腺癌经过规范化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几乎达到100%。这是因为微浸润腺癌的浸润成分较小,且没有明显的高危因素,如脉管癌栓、胸膜侵犯等,因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极低。
病理检查是癌症诊疗的金标准,贴壁型腺癌癌细胞呈贴壁生长,形态单一,浸润成分大于 5mm。但除了贴壁生长模式外,还可能存在腺泡、实体等其他生长结构(当满足浸润大于 5mm 等条件时)。微浸润腺癌则主要以贴壁生长为主,癌细胞沿着肺泡壁生长,浸润成分最大径不超过5mm,不侵犯周围组织 。
说了许多,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没有,其实贴壁型腺癌有点类似于微浸润腺癌的“升级版”,两者预后都较好,复发几率非常低。只是贴壁型腺癌的浸润成分较大,治愈率相对较低(这里较低只是相对于微浸润腺癌,但是实际临床上来看差距较小);而微浸润腺癌的浸润成分较小,治愈率极高。日常诊疗过程中无需纠结二者差异,更多时候只需相信、配合的进行手术和随访,都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来源:重庆戴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