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的台湾政坛可谓是风起云涌。自1986年民进党成立以来,这股反对势力在各地方选举中攻城略地,迅速崛起。尤其是在台北市,民进党更是虎视眈眈,希望能够在这个政治经济中心分一杯羹。
1998年的台湾政坛可谓是风起云涌。自1986年民进党成立以来,这股反对势力在各地方选举中攻城略地,迅速崛起。尤其是在台北市,民进党更是虎视眈眈,希望能够在这个政治经济中心分一杯羹。
1994年,国民党内部的分裂让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国民党时任台北市长黄大洲与离党参选的赵少康几乎平分了泛蓝选票,而陈水扁则趁虚而入,以些微优势胜出,成为台北市长。陈水扁在位的四年间,以铁腕手段整顿城市,颇有政绩,在1998年谋求连任时本已是十拿九稳。
政坛上一位新星的崛起,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就是曾担任"行政院"法务部长的马英九。马英九年轻有为,才貌双全,亲和力十足,一跃成为国民党的希望之星。尽管竞选经验不足,但在党内多位大佬力荐下,马英九还是披挂上阵,出马挑战陈水扁。
但让马英九感到棘手的是,国民党主席、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对他的态度十分暧昧。李登辉虽然是国民党主席,但其"台独"倾向日益明显。他上台后大刀阔斧地推行"本土化"政策,大力提拔台湾本省籍干部。而在他眼中,马英九这个外省人后代,显然不是理想的接班人选。
况且,马英九在担任"行政院"法务部长期间,曾严厉打击黑金政治,查处了不少贪腐官员,其中就有李登辉的亲信。这更让李登辉对他心存芥蒂,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
作为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马英九仍然需要李登辉的背书和支持。毕竟,李登辉不仅是党主席,更是手握大权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没有他的首肯,马英九在党内和社会上都难以立足。
但李登辉对马英九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迟迟不愿表态。这让处于弱势的马英九备感煎熬。他一方面要全力以赴迎战陈水扁,另一方面还得时刻揣摩李登辉的心思,争取他的支持。夹在党内路线斗争和大选压力之间,马英九可谓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1998年12月24日,国民党主席、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突然现身马英九的造势活动现场,这是他第一次公开为马英九站台。
在万众瞩目下,李登辉走到马英九身边,当着群众和媒体记者的面,向马英九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问题:"马先生,请问你是哪里人?"在场的所有人都静默不语,等待着这位政坛新星的回答。
马英九心知肚明,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询问籍贯的问题,而是一次重大的政治考验。在李登辉大力推行"本土化"政策的背景下,候选人的省籍身份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马英九虽然从小在台湾长大,但他的父母均为大陆迁台的外省人。这个身世背景,很可能成为李登辉抵制他的理由。
只见马英九微笑着对李登辉说:"我是喝台湾水、吃台湾米长大的新台湾人。"这个巧妙的回答,不仅巧妙地回避了自己的外省人身份,更重要的是,它迎合了李登辉"本土化"的政治诉求。
"喝台湾水、吃台湾米",表明马英九虽非台湾土生土长,但从小在台湾成长,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而"新台湾人"一词,更暗示他已将自己视为台湾的一分子,认同台湾的主体性。
马英九的这番表态,显然取悦了李登辉。只见李登辉满意地点了点头,并当众宣布,他正式决定支持马英九竞选连任台北市长。李登辉的这番话,无疑是给了马英九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党的士气。
事实上,马英九的回答,不仅化解了他与李登辉之间的嫌隙,也向整个台湾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岛内"省籍对立"日益严重的氛围下,他跨越省籍藩篱、 以"新台湾人"自居的姿态,展现出团结台湾各界、修复族群裂痕的决心。
1998年12月25日,在李登辉的关键支持下,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些微优势击败民进党的陈水扁,成功当选台北市长。这场选战的结果,不仅影响了马英九和陈水扁两人的政治前途,也在台湾政坛投下了一枚深远的震撼弹。
选举当天,马英九以及国民党上下都陷入了焦灼的等待之中。尽管李登辉的支持为他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在民进党全力动员、选情胶着的情况下,谁也无法断言最后的结果。直到开票的最后一刻,马英九才以不到10万张选票的微弱优势,艰难地击败了陈水扁。
事实上,马英九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成功地利用了台湾社会的"认同政治"。在竞选过程中,他不断强调自己虽然有外省人背景,但从小在台湾长大,是土地认同的"新台湾人"。这种跨越省籍的认同诉求,不仅赢得了不少本省选民的支持,也缓和了党内"本土派"对他的质疑。
马英九在1998年的胜选,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台湾政治"认同化"的先河。这种趋势一方面有助于整合不同省籍民众,但如果过度操弄,则可能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如何在凝聚共识和尊重差异间取得平衡,挽救日益分裂的乡土,是摆在台湾政治人物面前的重大课题。
纵观台湾政坛近年来的纷争,"认同政治"俨然已成主流。从马英九的"新台湾人"论述,到政客们你一句"吃台湾米"、我一句"喝台湾水"的号召,无不体现出一种以"台湾认同"为号召的选举动员趋势。然而,在这些喧嚣的政治表演背后,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台湾与大陆,本就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
众所周知,台湾原本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明朝时期,由于倭寇的肆虐,朝廷实行"迁界令",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随后,郑成功率军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立起第一个汉人政权。自此之后,大量闽粤移民渡海来台,开启了汉人移垦台湾的历史。
这些先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系统,在台湾广袤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掘渠筑圳,开垦出一片又一片良田。今天台湾农业的繁荣,正是那些来自大陆的先民们呕心沥血开创的。所谓的"台湾米",哪一粒不是先辈们用双手播种收获的?所谓的"台湾水",哪一滴不是祖先们引入岛内的?
除了农业移民,还有大量的文人学士、商贾工匠渡海来台,他们带来了中华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台湾文化之所以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正是源于这些从大陆迁徙而来的同胞。台湾民俗、宗教、语言无一不与大陆渊源深厚,反映的正是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历史事实。
直到今天,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还有85%以上是这些移民的后裔。可以说,没有大陆汉人的拓垦,就没有台湾今天的繁荣。两岸人民从骨子里就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和文化基因。任何割裂两岸联系、否定同源性的做法,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无知和背弃。
两岸人民要做的,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归属"。唯有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彼此,继承先辈开创的血脉基业,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才能共创美好的明天。血浓终将胜过水,同根一定赢过分枝。让"吃台湾米、喝台湾水"的论调成为过眼云烟,让"炎黄子孙、两岸一家"的意识成为主流,是两岸命运休戚相关、血脉相连的必然要求。
来源:千金不及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