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发于6-16岁的孩童,常见有这些症状

360影视 2024-12-04 13:34 4

摘要:由于社会大众对于该疾病知晓度并不高,甚至于一些非专业的医生对此也不甚了解,导致多数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儿童在早期治疗时极易出现误诊或被采取错误的治疗方式。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骨髓炎五大类型中的典型,尤其以6到16岁的孩童为主要病发群体,10岁以下儿童占比高达80%。

由于社会大众对于该疾病知晓度并不高,甚至于一些非专业的医生对此也不甚了解,导致多数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儿童在早期治疗时极易出现误诊或被采取错误的治疗方式。

以至于在假性治愈后,不断出现复发的现象。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我院曾接诊过的骨髓炎患者中,就有数十例。其中一位50多岁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就是在11岁时就已经得了骨髓炎,当时治好了,但是在后续的40年间多次复发,且复发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如感冒发烧生病期间,身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时。直到2021年时急性发作并伴随脓毒血症,该患者命悬一线。

其本质就是在他11岁时只是表面治好了,病根并没有去除,导致致病菌深藏于骨髓深处,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无法抑制细菌繁殖,进而出现复发。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菌引起。这些细菌通常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如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等。这些病灶的致病菌经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并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停滞,由于该处的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处滞留并引发炎症,即在此处形成病灶。

该病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

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注: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局部肿胀、剧痛等。发病后,患者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食欲不佳、高烧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局部肢体持续性痉挛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脓毒血症、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①.全身症状。1.发热: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并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小儿患者可能出现惊厥。2.精神不振与消化道症状:患者可能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②.局部症状。

1.疼痛:病变部位常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呈现为搏动性,伴随深压痛。由于疼痛,患者可能拒绝活动和负重,患肢常呈半屈曲制动状态。

2.肿胀与发红:随着炎症的蔓延,病变区域的皮肤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发红现象。这是局部血流加速、充血的表现。当脓肿穿至皮下时,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更加显著。

3.肌肉痉挛与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的影响,患者病变部位的活动范围会显著减少。附近肌肉可能出现痉挛,表现为假性瘫。

当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在无法确定是否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时,请及时到相关医院进行排查。

·为什么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发于儿童长骨干骺端?·

我们知道,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生是因为细菌感染,但是我们每个部位都可能出现感染,为什么病灶多集中于干骺端?

这主要与儿童的生理结构有关。

6~16岁的孩子骨骺板对感染的抵抗力比较强,不易通过,因此当细菌在长骨的干骺端成团生长并形成病灶后,脓肿会把骨头包围住,之后脓肿根据局部阻力不同朝着不同的方向扩散。由于脓液不易通过骨骺板,其抗感染力较强,因此大多流入骨髓腔,形成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来源:健康美容达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