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审批材料从“一摞摞”变成“一张纸”,当企业难题从“层层报”转为“马上办”,武威市正以系统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搭建起多维度协同的全要素保障体系。
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水气暖报装实现“1份材料、1个环节、1个工作日”办结;每季度召开武威市政银企融资对接会议……
当审批材料从“一摞摞”变成“一张纸”,当企业难题从“层层报”转为“马上办”,武威市正以系统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搭建起多维度协同的全要素保障体系。
要素保障体系是营商环境建设的“四梁八柱”。近年来,武威市始终靠改革解难题、增动力,以一系列便企利民、提质提效的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推动优质要素加快聚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要素保障 加速项目落地
“最近我们正在准备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本以为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咨询后才知道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水电气暖等七个事项能同时办好,而且只需要交一份材料,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发展信心。”中赫(武威)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朱继军告诉记者。
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凉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驱动,推动实体产业智能化升级,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数字经济产业,构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于一体的数字产业生态。作为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单位,中赫(武威)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为项目开工建设积极筹备。
更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相关单位主动对接公司,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确认用地范围,电力局提前设计了供电线路方案……把原本要挨个跑的流程打包成“一站式服务”,加快了项目审批进度,为项目开工建设按下“快进键”。
“过去是企业追着部门跑,现在是服务追着项目跑。”朱继军感叹道。
这只是武威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一个缩影。武威市坚持“靠前”服务,将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放在首位,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环境要素保障。
要素保障持续做“减法”,水气暖报装实现“1份材料、1个环节、1个工作日”办结,用电报装实现“三零、三省(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全覆盖。
工业用地供应改革更具突破性。2024年,武威市按“标准地”模式出让工业用地26宗1167亩,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均保持在60个工作日以内,配套的“要素保障大礼包”让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
这些看得见的改革成果,正在重塑“武威效率”新标杆。
强化人才驱动 助推产才融合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武威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坚持把“人才链”作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在武威,一张“天马人才卡”承载着高端人才的梦想:从住房补贴到子女入学,从医疗保障到创业扶持,多项专属服务如同“城市合伙人”的契约。
2024 年,武威用“真金白银”的诚意吸引275名紧缺人才加盟,更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等渠道,让749名青年才俊扎根基层,为武威市产业发展注入蓬勃动能。
在武威重离子中心项目现场,张雁山正带领团队调试设备。“在武威工作生活的这二十几年里,我深切感受到武威不仅以最大的诚意引进人才,还对引进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帮助大家成长成才。”说起这些年在武威的工作生活,兰州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主任张雁山颇有感触。
此外,武威市紧扣产业需求精准施策,通过大篷车开进企业、直播间搭在广场、政策清单发放到位等多种创新方式, 吸纳更多人才为企业发展续航。
2024年,武威市分领域、高频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20余场,搭建务工群体和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桥梁,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我们将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激发人才发展活力,推动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同频共振,为助推武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武威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精准纾困解难 赋能政企联动
融资是中小企业的“造血干细胞”,既维持企业高质量生存又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武威打出“政策+机制+产品”组合拳,让融资协调机制成为解决中小微企业难点痛点的有效措施,最终实现政银企共赢。
武威市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通过政银企对接机制,2024年,推动258家企业与13家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协议100.78亿元,投放30.68亿元,印证着金融活水对实体经济的灌溉效应。
2024年年底,兰州银行武威分行向甘肃健农福欣农牧有限公司成功发放武威市首笔“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贷款”500万元,有效支持了该养殖企业规模化养殖。
人民银行武威分行开展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专项宣介活动,搭建起政银企信用互动新桥梁。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可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与深度分析,该平台能够促进金融机构全面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这些“精准滴灌”式的金融服务,正让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活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金融动能。
从金融“输血”到机制“造血”,武威市深化企业包抓联制度,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2024年,全市领导干部累计走访企业联系服务5.13万余次,解决难题3261项,协调落实各类奖补资金9880万元,解决用工4500余人,帮助融资5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武威市用“包抓联 ”制度构建起的“问题发现—解决—反馈”闭环。这种服务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正在重塑城市营商环境新范式。
定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更成为政企“双向奔赴” 的桥梁,通过与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将企业诉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政策实施路径,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武威温度”。
“精准滴灌 + 机制创新 ”的政企联动模式正演绎着武威政银企同频共振的改革新实践。
从要素保障的“极简模式”到人才服务的“暖心工程”,从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到政企联动的“贴身服务”,武威市正以“绣花功夫”雕琢营商环境,让企业在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腾飞,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新武威记者金赚 王翠
来源: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