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妆店变成美容院,他们正在失去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16:21 2

摘要:这一言论,无疑直指零售的本质,符合美妆第一性原理,对当前的美妆零售店起到棒喝的作用。在化妆品店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以传统百强连锁为首的门店,正在进行新调整,大刀阔斧干革命,引进或者改造出大面积护理服务区,砍掉传统低毛利产品。

近日,叶国富在永辉供应链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对手从来不是同行,而是消费者对品质的期待。”

这一言论,无疑直指零售的本质,符合美妆第一性原理,对当前的美妆零售店起到棒喝的作用。在化妆品店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以传统百强连锁为首的门店,正在进行新调整,大刀阔斧干革命,引进或者改造出大面积护理服务区,砍掉传统低毛利产品。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底,全国化妆品百强连锁店引入类院线服务的比例突破34%,但门店客流量却同比下降11.6%。这场以服务升级为名的业态变革,正在引发渠道功能的系统性异化,暴露出零售终端在转型焦虑中的战略迷失。

众所周知,好卖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好卖。于是,把不好卖的产品,冠以护理服务之名,正成为诸多化妆品店老板的共识。有位百强店老板曾提出一个精彩观点:当一个消费者在你面前躺下,甚至在陌生店员面前脱掉衣服时,在这种直达心灵的信任面前,没有什么产品是推销不出去的。

这就是美容院赖以生存的思维和条件,嫁接到化妆品门店,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一些单品牌门店,这些年确是靠着服务快速进行裂变。但是,落地到传统化妆品店身上,又变得不一样了。

一向来,化妆品店以专注、专业著称,以便利的选址分布,弥补了卖场的一些空白,在美妆大市场中赢下了三分天下的地位。现如今,化妆品店生意没落,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可以从其它渠道买到心仪的商品。由此可见,决定消费购买的零售核心,是了解他们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提供符合其期望的商品和服务。

化妆品店通过服务来增加顾客粘性,促进产品销售,出发点是对的。但是,院线护理性服务容易让门店失衡。对于店员或服务BA来说,护理产品的提成,远高于知名产品,这种利润落差驱动门店将70%以上的陈列资源向服务项目倾斜。当BA的绩效考核与护理卡项销售强绑定时,导购话术自然转向“皮肤管理方案”而非产品解决方案。为了提高高毛利产品的成功推荐率,很多门店主动砍掉了低毛利的流量产品。

长期下来,消费者在门店,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只能到隔壁或者电商购买。某头部品牌市场调研显示,其CS渠道的缺货率从2021年的8%飙升至2024年的37%,同期线上官方旗舰店同款产品销量增长42%。实体渠道本应具备的即得性优势,正在服务化转型中持续流失。

湖南某知名连锁,引入护理服务后,客单价短暂提升18%,但6个月后会员流失率骤增45%。这个典型案例印证了美妆零售业的基本定律,偏离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无疑是慢性自杀。当门店开始用高毛利产品替代大牌爆品时,本质是在透支品牌信用资产,主动驱离消费者。

护理服务的虹吸效应具有欺骗性,表面上提升连带率,实则瓦解了门店作为美妆专业渠道的认知定位。就像书店卖咖啡终究成不了星巴克,美妆店做护理也变不成美容院。

更要命的是,化妆品店提供的护理,往往不够专业。等把有需求、敢花钱的顾客激活后,她们往往会转向更专业的美容院去做护理,这无疑是在帮专业美容院进行导流。

商业世界的能量守恒定律始终有效,消费者注意力是稀缺资源,门店货架是有限空间。化妆品零售的终极战场不在物理空间,而在顾客的认知货架。为顾客精选,往往是赢得顾客的关键。

丝芙兰黑色货架上的每支口红,都经过超多的评测指标筛选,这种严苛的选品机制塑造了“闭眼入”的消费信任。屈臣氏中国区运营总监曾透露:“我们的选品团队每年淘汰70%的商品,只为留下消费者愿意反复购买的那30%。”这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用专业度构筑的信任壁垒。

前店后院,是化妆品渠道长期存在的业态,但一直也没有形成爆火的标杆门店,主要是实施前店后院的都是面积偏小的县城门店,为了生存而错位经营。如今,部分百强连锁店都在护理化,甚至有的把美妆店变成了美容院,归根到底,是这几年生意不好,赚钱不易,老板们“着急了”。

生意的本质,就是一场耕种,有丰收,有欠收,也有灾年,看谁熬得住。零售遇挫,是全行业,全社会的共同难题,谋变自救,这是一个正常也正确的事,但不能脱离美妆零售的本质。

屈臣氏这么多年,这么多店,也遇到了生意下滑的危机,他们的求变思路,是加大私域的沟通,提升选品的价值,而不在于开辟护理服务。

日本美妆集合店@cosme store的运营模式,是将30%的店面改造为自助体验区,通过智能导购系统实现“零打扰购物”,同时保留专业美容室提供收费服务。这种空间区隔策略使服务坪效提升2.3倍,同时保持97%的产品可得率。数据证明,服务与零售的共生需要清晰的场景边界,而不是护理床上的忽悠。

某新零售门店通过“3+1”数据模型(小红书热词+抖音播放量+天猫销量+门店试妆数据)每月更新30%的SKU,单店2000+SKU中70%为社交平台爆款,实现“货找人”的效率革命。

消费者进店的核心诉求仍是“发现好货”。在设置护理区的门店中,消费者在商品陈列区停留时间减少43%。当消费者拿着小红书的“种草清单”却找不到心仪产品时,其作为专业美妆零售终端的本质价值正在消解。

渠道异化危机本质上是实体零售身份焦虑的投射。当CS店在服务商与零售商角色间摇摆不定时,其核心价值已然模糊。未来的破局之道不在于服务与零售的简单叠加,而在于重构“专业服务赋能产品价值”的新生态。那些能平衡即时满足与深度服务、兼顾流量转化与用户沉淀的门店,才在渠道变革中赢得重生。

模式没有对错,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可否认,在这场服务升级的变革中,也有部分店老板尝到了甜头。但总体来说,化妆品零售的未来,不在护理床的按摩手法里,而在货架上那些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中。

来源:中国美妆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