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蝙蝠在夜间捕食昆虫时,会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昆虫等目标后会反射回来,蝙蝠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回声,精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大小、速度和移动方向,从而在黑暗中也能准确地捕捉到快速飞行的昆虫,这种利用声音进行定位和导航的能力被称为回声定位。供图:东北师范大
蝙蝠在夜间捕食昆虫时,会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昆虫等目标后会反射回来,蝙蝠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回声,精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大小、速度和移动方向,从而在黑暗中也能准确地捕捉到快速飞行的昆虫,这种利用声音进行定位和导航的能力被称为回声定位。供图: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
本文共计2200字,阅读约7分钟
随着气候变化、城镇化扩张、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全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中国已知的蝙蝠种类虽繁多,但在上诸多环境压力的影响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许多蝙蝠种群正在衰退。这不仅关系到蝙蝠自身的生存,也可能影响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尽管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授粉、种子传播和害虫控制),但相比于其他生物类群,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认识和评估仍然相对薄弱。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兽类学报》(Acta Theriologica Sinica)第45卷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的研究论文(DOI:10.16829/j.slxb.151009)。该研究由刘莹莹、冯江和江廷磊(均为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系统梳理了蝙蝠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四大类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与潜力,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保护策略进行了展望。这项工作是我国蝙蝠生物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体现了新技术应用下生态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助力全球环境治理、并供我国学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信息,编译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
冯江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以来深耕于蝙蝠研究领域,致力于揭示蝙蝠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功能以及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上图:冯江教授
蝙蝠——生态系统的多功能“守护者”
蝙蝠(Chiroptera,翼手目)作为唯一具有主动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其全球现存种类超过了1400种,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从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来说,我国目前已知有153种蝙蝠,约占全球种类的10%。长期以来,蝙蝠以其捕食害虫、传播植物种子、参与授粉等生态功能,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促进人类福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四大分类出发,对蝙蝠在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系统评估。
图源:刘莹莹,冯江,江廷磊. 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J]. 兽类学报, 2025, 45(2): 137-151.
从传统药材 到现代生物科技的桥梁
蝙蝠在供给服务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粪便——夜明砂(bat guano)上。研究指出,夜明砂不仅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清热明目的功效,同时也可作为高效的有机肥料使用,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
此外,蝙蝠体内的某些生理物质也日益引起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视。例如,唾液中含有的抗凝血蛋白质和抗病毒成分,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为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蝙蝠粪便(夜明砂)。图源: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农业生态的“隐形守护者””
在调节服务方面,食虫蝙蝠通过摄食大量农业害虫,直接减少了害虫种群密度,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频率,对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还指出,蝙蝠的存在通过“捕食风险”效应营造出“恐惧景观”,改变了昆虫的行为与生理状态,进一步削弱其生态适应能力,从而间接增强了调控作用。
同时,食果蝙蝠(frugivorous bats)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大量植物提供授粉与种子传播服务,在促进作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研究者强调,这些作用在日趋严峻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团队成员为蝙蝠增设蝙蝠栖息盒。图源: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跨文化的生态象征与经济资源
从文化服务功能来看,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具独特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象征“福”(“蝠”与“福”谐音),寓意吉祥、长寿与幸福。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也常与神秘和自然力量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蝙蝠观赏已成为自然教育和旅游经济的新兴领域,不仅提升了公众对蝙蝠保护的认知,也为地方社区带来经济收益。
同治款黄釉矾红彩蝠纹描金团“寿”字碗。来源:故宫博物院
蝙蝠的支持服务
从支持服务来看,它们是生态循环的“关键节点”。蝙蝠通过植物授粉、种子传播和营养物质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蝙蝠是夜间授粉的主力军;而在岛屿生态系统中,蝙蝠更是少数几个能够跨区域传播植物种子的动物之一。研究指出,这类支持性服务尽管常被忽视,但其生态意义却尤为深远。
蝙蝠授粉。摄影:Merlin Tuttle | 供图:冯江教授团队
应对挑战:从科学研究到政策支持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蝙蝠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但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野外数据的收集和长期监测成本高昂、难度大,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城市扩张、栖息地破坏与人为干扰等因素正持续威胁蝙蝠种群的生存。
蝙蝠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无声英雄”,理应在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更多关注与支持。该研究团队呼吁,未来应加强对蝙蝠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尺度量化评估,深化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纳入国家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中。同时,需推动公众教育和科普传播,提升社会对蝙蝠生态功能的认知与支持。
一只蝙蝠。图源: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蝙蝠是洞穴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图源: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刘莹莹,冯江,江廷磊. 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J]. 兽类学报, 2025, 45(2): 137-151.LIU Yingying, FENG Jiang, JIANG Tinglei.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bats[J].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2025, 45(2): 137-151.
本文是“海洋与湿地”平台“蝙蝠保护系列”文。
转发请标注来源。
来源:小赵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