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生命会走到尽头,你会不会好奇生命的终点是什么?当我们和挚爱的亲人生离死别,还有重逢的可能吗?直觉、预感、心灵相通,这些全然是错觉吗?《死亡并不存在》通过量子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深邃而震撼的心灵旅程。当你意识到死亡或许只是一道门,是一场大回归,对生命的理解会迥然不同,这段人生的旅程也会变得很棒!下文节选自第十一章《你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宫泽贤治的诗告诉我们意识的真相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度过白驹过隙般瞬间的人生。在人生中,我们经历各种各样体验,抱有各种各样想法,感受各种各样情感,走过我们的人生路。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人生的终点。但死亡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意识就会消失。我们的意识会转移到零点场,从“自我意识”转变为“超我意识”“人类意识”“地球意识”,最后与“宇宙意识”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意识会回到它本初的“故乡”——“宇宙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壮丽的大回归。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浮现出一首诗。宫泽贤治的诗。他在诗集《春天与阿修罗》的序中,这样写道:“我”这个现象是一道假想的、有机交流电灯的蓝色照明火焰。(所有透明幽灵的复合体)和风景,以及所有人一起背靠背,忽明忽暗地闪动一道确确实实亮着的因果交流电灯的蓝色照明火焰。(光还在,电灯却不见了)这首诗乍一看晦涩难懂。但在笔者看来,这首诗巧妙地暗合了我们的“个体意识”从“宇宙意识”中诞生,不知何时又会回到“宇宙意识”的隐喻。和我想法一致的,是哲学家梅原猛。他对这首诗有同样的解读。梅原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对贤治的这首诗是这样阐释的:在我们背后,有一个被称为“宇宙生命”的东西。宇宙生命不断地运动和发展,运动的表现之一就是“我”。也就是说,宇宙生命产生了无数的“我”。“我”在某段时间里发光、熄灭,最后又回到宇宙生命,宛如一闪一灭的交流电灯。笔者对梅原对贤治诗句的解释,深以为然。用笔者的话来说,我们的“个体意识”从“宇宙意识”中诞生,“个体意识”在结束了现实世界的生活之后,又会回到“宇宙意识”。也就是说,从“宇宙意识”中产生的无数的“个体意识”,走过一个生命周期,又会回到“宇宙意识”。贤治用诗人出色的想象力,将我们的意识形容为“有机交流电灯的蓝色照明火焰”。贤治写这首诗,无疑受到他一直学习的佛教世界观——《法华经》世界观的影响。《法华经》的《如来寿量品》中有这样一种思想:佛是永恒的生命,它无处不在,反复出现在世间。对于《法华经》的这种思想,笔者是这样解读的:永生的“佛”就是零点场,它无处不在,永远存在。无数的“个体意识”从这一场域中诞生、存在,然后又回到这一场域中去。也就是说,“个体意识”(我),正是零点场这一“宇宙意识”(佛)的表现。如此,我们的“个体意识”从“宇宙意识”中诞生,总有一天又会回到“宇宙意识”。如果这就是我们意识的真谛,是宇宙的真正形态,是“宇宙意识”的真容,那么,我们心中会浮现一个终极问题。摘要:总有一天,生命会走到尽头,你会不会好奇生命的终点是什么?当我们和挚爱的亲人生离死别,还有重逢的可能吗?直觉、预感、心灵相通,这些全然是错觉吗?《死亡并不存在》通过量子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深邃而震撼的心灵旅程。当你意识到死亡或许只是一道门,是一场大
来源:科学时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