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台湾清华大学半导体研究学院院长林本坚的一番话,让半导体圈炸开了锅。这位被称为“浸润光刻之父”的大佬直言:“我们一天到晚逼他、逼他,他没办法,只能拼命投资研发,说不定哪天就搞出个像DeepSeek那样的东西,把大家都吓到。”
最近,台湾清华大学半导体研究学院院长林本坚的一番话,让半导体圈炸开了锅。这位被称为“浸润光刻之父”的大佬直言:“我们一天到晚逼他、逼他,他没办法,只能拼命投资研发,说不定哪天就搞出个像DeepSeek那样的东西,把大家都吓到。”
林本坚的担忧,源于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内卷”现状。传统赛道上,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正为3nm、2nm制程杀得眼红,研发成本高的吓人。
但我国却在悄悄琢磨新套路——不跟你拼光刻机精度,而是用新材料、新架构,让7nm芯片干出5nm的活。这种“弯道超车”的思路,就像DeepSeek在AI领域用非主流方法吊打传统巨头,让台积电这样的“制程王者”突然嗅到了危机。
要理解这策略,先得明白传统芯片的“内卷逻辑”。好比做蛋糕,制程越小(从7nm到5nm),就像把蛋糕切得更细,材料利用率更高。但问题在于,切得越细,刀(光刻机)就得越贵,技术难度指数级上升。而我们的思路是:既然切蛋糕的刀被卡脖子,那能不能换种面粉?
比如用二维材料替代硅,或者通过Chiplet技术把多个小芯片“拼”成一个大芯片。就像搭乐高,虽然每个小块还是7nm,但组合起来的性能直接对标5nm。这种玩法不需要天价光刻机,成本还能砍掉一半。更绝的是,我们的市场够大,企业可以边卖边改,用实际应用数据反哺研发,形成“研发-应用-迭代”的闭环。
面对这种新打法,台积电的优势突然变得“甜蜜又尴尬”。一方面,它有几百家客户、强大的供应链和成熟的生态;另一方面,传统制程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而中国内地用“非主流”技术把价格压到谷底。
林本坚坦言:“如果他们真搞出半导体界的DeepSeek,那台积电的5nm、3nm可能就白辛苦了。”
另一边,英特尔的日子更难过。蒋尚义建议它放弃死磕先进制程,转而并购成熟产线,走差异化路线。这就像中年男人突然发现拼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不如换个赛道“拼经验”。
在这场技术突围中,一些数字化工具也在发挥辅助作用。比如云表平台,其通过可视化界面和模块化组件,帮助企业快速搭建生产管理系统。
以前研发新材料,工程师得写代码、调系统,费时费力。现在用云表,像搭积木一样拖拽组件,就能快速搭建实验数据管理系统。而且它支持纯中文开发,材料科学家、业务人员不用学编程,直接用“画表格”的方式定制系统,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
在制造环节,它的柔性生产系统能让成熟产线焕发第二春。比如许继电气用它搭建“WMS+MES+SRM”系统,生产效率直接翻倍。某工厂用它虚拟流水线,原材料浪费减少一半。
除此之外,它设计出来的系统能与企业微信、小程序、ERP、PDA等外部系统进行对接,并设置个消息推送,实时查看数据。还能一键生成任意移动终端app,7分钟生成可视化大屏......
这些“接地气”的改造,能让半导体制造企业把心思都花在提升生产工艺上,不用在生产管理上费太多劲。
这场技术变革背后,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以前是“谁有光刻机谁称王”,现在可能变成“谁会玩材料、玩架构谁赢”。中国大陆的策略,本质上是把芯片从“高精尖工艺品”变成“模块化工业品”——用成熟技术实现高端功能,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