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摘要: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是中国唯一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文/茶 叙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是中国唯一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公园地处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中国东南部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物种、优良的遗传、多样的生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管理局局长方燕鸿介绍,近年来,公园始终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目标,不断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成果与旅游收益共享

严格保护 传承文化与自然遗产

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风貌,是朱子理学的发源传承地、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早期古闽族人的主要活动区。作为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山叠翠,绿水潺潺。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就像走入一幅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画。

为守护好这一方绿色瑰宝,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从《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编制实施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修订完善,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不仅明确了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管理机制,还细化了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科学研究等具体措施,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典型南方集体林区,集体土地面积超过一半。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基本实现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护。构建规范生态执法行为,“武夷山国家公园110”生态保护联动机制、检察监督协作机制、巡回审判联开机制、综治中心联盟议事协调机制联动的“一规范四联动”生态执法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024年5月,分别通过福建、江西两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这是闽赣两省首次开展省际协同立法,共同协调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此举也将有力推动武夷山的“一山共治”。

国家公园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水利、公安等。3年来,各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高效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共同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等工作。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5.8%,森林蓄积量967.65万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种类达769种;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达3404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星村镇桐木村,沿路植被茂密,不时可见多彩蝴蝶飞舞、藏酉猴欢快嬉戏。路边的青苔上,如云朵的野生银耳、像豆沙包的豆包菌,还有圆叶挖耳草、野生兰,以及溪流中的鱼儿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惊喜不断。

“快看,那是环游华纹蛇”“天上飞过的是林雕”……这些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星村大队桐木关中队徐自坤眼中,已是见惯不怪。用他的话说:“我们就生活在国家公园。”

徐自坤的朋友圈俨然就是动植物世界的展馆。据他介绍,每次巡查他们都有新发现,如雨神角蟾、武夷山对叶兰、各种蛇蝶等;作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已有超过1000个新物种在这里被发现。

3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先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日益显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舰物种时隔多年重新现身。

“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水质优级监测点占比从95.7%上升到98.5%,森林植被固碳释氧量与2022年相比平均上升12.5%;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新调查到12个中国新记录种、34个福建新记录种,创建以来累计发现34个新种。”方燕鸿介绍。

方燕鸿表示,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公园始终以保护生态、人文资源为首要目标,先后实施森林雷击火防控、卫星综合监测和智能视频监控项目,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数字化及展示平台。同时,组建专业应急处置队伍,落实全域“网格化”监管,构建国家公园及周边一体化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了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

△宋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好,绿水就是幸福。这里空气鲜、水质清、森林茂,灵山秀水的武夷山向美而行的步伐从未间断。

兼顾民生 生态成果惠及公众

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集体林权占比较大,辖区内的茶业、竹业、旅游业对自然资源依赖强,且森林经营类型多样复杂、主体多样,管理难度颇大。因此,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取得平衡,确保民生稳定与提升,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武夷山国家公园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社区发展”模式,落实就业引导与培训机制,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公开择优招聘生态管护员、绿地管护员,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林农增收的矛盾,增加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老百姓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我们不一样。比如,你不让我种茶,那得给我一条出路;你不让我砍林子,就得把林子赎买掉;你把我的林子列为生态公益林,那补贴就得提高。”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部负责人廖传平说。

“于是,我们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设定了11项生态补偿内容。”廖传平说,该机制出台后,对园区内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从2020年起,补偿标准每年递增2元/亩,2024年已达到32元/亩(比区外多9元/亩)。对5.38万亩天然乔木林,按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给予停伐补助。在林农自愿的前提下,对重点区位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生态补助等方式进行收储,并参照生态公益林管理,累计收储1.39万亩。对7.2万亩毛竹林实行经营管控,并给予一定补偿(每年每亩118—149.5元)。对主景区内7.76万亩集体山林所有者实行补偿,补偿费随景点门票收入增长比例递增,平均每年支付318万元。

△毛竹林

“生态公益林补偿我们全村一年每人可拿4000多元。”光泽县寨里镇大洲村主任李永水表示。

“砍毛竹风险很大,用工又贵,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一二十年都不够赔,而且平均利润也在130元/亩左右。实施地役权管理后,经营管理权归国家公园了,林地、林木所有权还是我们的,只是不能砍毛竹、挖冬笋。国家公园每亩给我们补贴118元,比自己去砍毛竹卖更划算。”建阳区坳头村居民张垂仁说。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茶叶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超过60%。武夷山国家公园内80%以上的社区以茶叶生产为主,毛竹生产次之。所以,武夷山的产业支撑离不开茶,这“一片茶叶”怎样做强做大,至关重要。

△打造生态茶园,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发展产业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可持续,要从长远考虑,要引入生态和绿色发展理念。所以我们每年都安排预算,免费提供大苗给茶企茶农种植,通过龙头企业带头,目前‘茶-树’间种型生态茶园逐渐被大部分茶农接受。”廖传平说。

“在茶园里引进树种,建设生态茶园,能更好地减少水土流失,美化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茶叶质量。”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舟说。

“除种树外,还可以种些草、大豆、油菜花。比如,大豆本身有收入,而且割完豆杆后,梗留在地里能做氮肥。这些植物可以解决茶叶所需氮、磷、钾的问题。另外,大豆有个特点,种完后,虫子去吃大豆,就不会去吃茶叶,从而保护了茶叶。所以我们通过积极宣传引导,目前茶-草、茶-菜间种模式生态茶园也很受老百姓欢迎。”廖传平说。

2023年,武夷山建成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1.56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26万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国家公园还突出保护和发展兼容,促进绿色协调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涉及4个县(市、区)的4.58万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公园始终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任务,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建立“一中心四服务”(以社区群众为中心,服务绿色产业、服务环带建设、服务前置审核、服务环境整治)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壮大茶、旅、竹等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据调查统计,国家公园内桐木村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万元,比园外高1.44万元,年均增长8.86%。武夷山市利用国家公园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标准打造的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全长251公里,串起了一条“流动风景线”,成为很多游客探寻“武夷文化”的索引图。数据显示,2023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1550万人次、216亿元。

△南源岭村发展民宿和餐饮产业

自然教育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带领下,沿途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到九曲溪体验竹筏漂流;品尝茶叶、鱼腥草的味道,感受植物种类多样性……今年8月,来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45名青少年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参加了一场亲近森林的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在科普讲座、室内课堂、实地探访、户外自然观察等活动中,青少年们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深入了解。

为提升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建立科普展示馆、举办生态教育活动,如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节、自然观察节等多种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普展示馆的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家公园的平台,还通过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了游客保护自然生态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致力于更广泛地宣传国家公园理念,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了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成功创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教育的场所。推进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行、科普课堂进校园等活动,持续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形象。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武夷山生态文化资源,出版了一批生态文化书籍和刊物。通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保护理念成为新风尚,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九曲溪上游的生态公益林

“我们着力打造‘1+N’科普宣教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方燕鸿介绍,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机构支持当地打造生态茶园和风景道,不断壮大茶、旅、竹等绿色产业。同时,依托国家林草科普基地,打造了生态科考、科普进校园、自然教育3个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提升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共享”福祉。

“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世代传承、国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原则,在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巩固提升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社区绿色发展,提升科研监测水平,切实保护好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方燕鸿说。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10月号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