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6日清晨,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北京·海淀站)在春日晨曦中鸣枪开跑。5000名跑者齐聚海淀,以脚步丈量海淀“三山五园”的诗意赛道,在历史与科技的交相辉映中,完成了一场突破自我的奔跑盛宴。据了解,本次比赛共有2000人参加10
刘敏(左一)
郭鸣明(左二)
记者 阚丽丽
4月6日清晨,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北京·海淀站)在春日晨曦中鸣枪开跑。5000名跑者齐聚海淀,以脚步丈量海淀“三山五园”的诗意赛道,在历史与科技的交相辉映中,完成了一场突破自我的奔跑盛宴。据了解,本次比赛共有2000人参加10公里精英赛,3000人参加欢乐跑项目。
经过激烈角逐,10公里项目男子组方面,来自肯尼亚的选手METTODAVIDKIPRONO以29分35秒的成绩荣获冠军,来自中国的选手孙晓阳以29分55秒的成绩荣获亚军,来自肯尼亚的选手KURIAJOHNNJUGUNA以30分32秒的成绩荣获季军。女子组方面,来自中国的选手刘敏以32分10秒的成绩荣获冠军,选手张小杰以36分25秒的成绩荣获亚军,选手安雅萍以37分28秒的成绩荣获季军。
自我突破:竞技与文化的双重淬炼
“今天的成绩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最终以32分10秒完赛。”女子组冠军选手刘敏平复着呼吸说道,“虽然赛前定下的目标是突破32分钟,稍微留有些许遗憾,但这也给了我继续进步的空间。”谈及对赛道的感受,刘敏称,“四月的北京是最适合奔跑的季节,这条‘三山五园’赛道堪称完美,还有志愿者们热情洋溢的笑脸,都让这场竞技变成了一次享受。”她特别补充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奔跑,连呼吸都格外畅快。这份遗憾反而更让我期待下一届赛事,突破32分钟的目标指日可待!”
“说实话我今天的状态不太好,跑前赶项目基本没有好好休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秦晟,是一位跑龄达10年的资深跑者。他表示,幸亏自己没有轻言弃赛,今天发现自己就是被赛道“优化”的对象——明明很累,可看到沿途的非遗表演、优美风景时,这种“文化线程”与“运动进程”并行的美妙,让身体自动调用了“性能加速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赛道上还有一位轮椅跑者隋毅,39岁的她是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她的双腿失去知觉,但从未让她的心灵停止奔跑。在海淀马拉松赛道上,这位高位截瘫的跑者用轮椅划出了一道令人动容的轨迹。“十年前受伤时,我从没想过自己还能‘跑’马拉松。”隋毅抚摸着轮椅扶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十年来,她不仅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节奏,更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继续播撒希望的种子。此次,轮椅跑者隋毅想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一个信念:“残疾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新生活的冒号。我们同样可以享受运动的快乐,挑战自我的极限,也希望有更多残疾人能走出来听见内心奔跑的声音。”
赛道如画:奔跑中触摸千年文脉
本次赛事以“畅跑三山五园,赓续中华文脉”为主题,赛道将海淀区的科技高地、园林胜景与生态水系巧妙串联,形成一条全长10公里的“时空走廊”。从现代感十足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出发,跑者一路向南,途经颐和园东门、京密引水渠、昆玉河、长春桥等海淀标志性景观,最终折返至终点。这条赛道被跑者誉为“最富诗意的竞技场”,既考验体能,更滋养心灵。
赛道上,只见选手们冲出起点,奔跑于碧波水渠、园林胜景之间,现代文明光影与千年历史底蕴在春日晨曦中悄然相融,迸发出跨越古今的时代回响。来自北京的选手冯艳茹和爱人共同跑马拉松六七年了,赛后感慨道:“完赛50多分钟,虽然没有刷新个人最佳成绩,但是从现代感十足的中关村出发,转眼就能看到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远处香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样的赛道,让人忘记疲惫,只想沉浸其中。”
赛道中段沿蓝靛厂北路向南延伸令不少跑者印象深刻。蓝天白云下,河岸垂柳轻拂,花卉错落有致,昆玉河慢行的游船与奔跑的选手遥相辉映,绘制出最美的春日图景。经过长春桥后向南折返,京西稻试验田形成水田棋布,新绿在风中泛起涟漪,呈现出海淀特有的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从事媒体行业的李女士作为初跑者,受爱人影响也加入到跑马赛道。她笑着说道,“我们俩平时工作忙,跑步成了难得的‘约会时间’。前天领参赛物料时,特意开车提前踩了点,路过蓝靛厂那段赛道,沿途的美景就像‘天然补给站’,当时就特别期待正式比赛。”
高校挑战赛成为赛事亮点,全国各高校的学子踏上赛道、同场竞技,用奔跑展现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朱浩然是一位“路跑新人”,用时37分钟的完赛成绩于他而言收获颇丰,据他坦言:“赛道有点小挑战,但是在昆玉河畔奔跑时,看到水田棋布、新绿涟漪,瞬间理解了‘诗意赛道’的含义。这种环境下的奔跑,竞技的压力转化为心灵的释放。”
冲过终点线,跑者收获的不仅是一枚奖牌,更是一段浓缩的海淀故事,成为跑者珍藏的“海淀记忆”。“奖牌不仅是荣誉,更是这段诗意旅程的见证。”跑马老将孙先生反复摩挲奖牌道,“它让我想起奔跑时看到的每一帧画面,十七孔桥的剪影、昆玉河的游船……这些瞬间都被刻进了奖牌里。”
本次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成为展示海淀“山水林田湖”生态禀赋与“科文交融”城市魅力的窗口,是“体育+文化+生态”模式的创新实践。古老园林的飞檐与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在奔跑中交错,非遗的鼓点与青春的呐喊在赛道边共鸣——海淀,正以奔跑的姿态,书写着“科技脉搏—历史雕梁—碧波水渠”的和谐诗篇。
海淀马拉松欢乐跑
亲子同行 乐享运动时光
记者 王艳洁
4月6日清晨,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北京·海淀站)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鸣枪开跑。
本次海淀马拉松系列赛,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项目设置,吸引了众多跑步爱好者的热情参与。赛事精心策划了10公里跑和欢乐跑两大项目,旨在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水平的参赛者需求。
其中,欢乐跑项目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了本次赛事的一大亮点。欢乐跑项目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一次亲子互动的绝佳机会。它成功吸引了1500组家庭、共计3000余人报名参赛,规模之大、热情之高,充分展现了参赛者们对健康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亲子携手同行 感受奔跑乐趣
赛道上,欢声笑语不断,亲子间的默契与协作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赛道被化作了一堂流动的亲子互动课堂,家长和孩子们在奔跑中增进了解,共同挑战自我,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我一直都很喜欢跑步,但今天是第一次来参加这个比赛。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再来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的徐梓妍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天,她与妈妈还有两个小伙伴一同参赛。
“我们班四位同学和家长一起来参赛了。赛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来到现场看到这么多人热情洋溢,瞬间就被比赛氛围点燃了!”来自北京上庄学校的张新翊和丁湛骐满怀激情地说。
比赛中,每一个参赛家庭都全力以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家庭纷纷展现出默契与坚持,陆续冲过终点线。他们举起奖牌和证书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共同庆祝这一难忘的时刻。
“我们跑了不到半个小时完成了欢乐跑,我平时一般会跑12公里,而我女儿每天都会坚持跑3公里。这次跑下来,整体感觉还挺不错的。”带着女儿一同参赛的秦女士对记者笑着说道,“这次欢乐跑不仅是一次难忘的运动体验,更是一段无比珍贵的亲子时光。”
欢乐跑中,家长们放下了繁忙的工作,孩子们也暂时忘却了学习的压力,他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同向着终点冲刺。这份携手共进的默契和欢乐,将成为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记忆,陪伴他们走过未来的每一个日子。
赛后体验“嘉年华”定格欢乐时光
欢乐跑终点不远处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南广场上,活力四溢的赛事嘉年华正火热进行,刚刚完成欢乐跑的参赛家庭们携着运动后的兴奋与欢愉涌入现场。文创手作、互动体验、拍照打卡……丰富的趣味活动为刚刚完成五公里马拉松赛程的选手们提供了绝佳的放松方式。
参与欢乐跑的参赛家庭穿梭于缤纷主题展板间,或驻足合影或趣味打卡,跃动的身影与创意背景相映成趣,为这场融合运动与科技的嘉年华定格下充满欢笑的独家记忆。
“蹦一蹦,握个手……”活动现场,一只机器狗成为焦点,它蹦跳着与孩子们互动,引得围观的小选手们发出阵阵的笑声。萌态有趣的科技展示与童真童趣交织,为赛事增添了别样的欢乐氛围。
在嘉年华的一个特色展区中,刚刚完成比赛的小选手们正兴致勃勃地体验着科技的魅力。他们通过遥控操作智能机器人完成搬运任务,在尽情享受运动竞技的欢乐之后,又沉浸于科技创新的奇妙体验中——展台前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欢笑声,勾勒出嘉年华寓教于乐的生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多元的运动互动体验,也吸引着大家。从自行车竞速的疾风快意,到划船机模拟的水波律动,以及儿童体能挑战区的汗水挥洒,有不少跃跃欲试的身影。此外,三山五园系列文创、特色文化书籍展陈、趣味集章活动也让大家乐在其中。
“海马”最年长选手77岁汤炬
祖孙三代同场奔跑诠释运动传承
记者 常润达
在2025年海淀马拉松欢乐跑的赛道上,一位白发跑者格外引人注目。77岁的汤炬以稳健的步伐成为焦点——这位本届赛事最年长的参赛者,与儿媳、孙子孙女组成祖孙三代同场竞技的独特阵容。这位曾经的部队转业干部、北京市统计局退休干部,用行动诠释了“欢乐跑”的真谛。赛道旁“老爷子真棒!”的欢呼声,正是对这场运动传承的最佳礼赞。
汤炬的运动生涯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读高中时,我就参加过海淀区组织的中学生万米跑。”回忆起青春岁月,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部队服役期间,他始终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中长跑更是他的强项。转业到北京市统计局工作后,即便工作繁忙,他也坚持每天锻炼。“现在虽然跑得没有年轻时快了,但运动基础还在,我每天雷打不动地步行一万步。”汤炬说。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77岁的他身体硬朗,体检指标一切正常,连医生都称赞老人的身体素质。
得知海淀马拉松欢乐跑活动即将举办时,这个运动之家瞬间点燃了热情。“孙子孙女特别兴奋,整天嚷嚷着要报名。”汤炬笑道。最终全家组成了一支特别的战队,儿子虽未中签精英组,但儿媳带着两个孩子踊跃参与,汤炬自己也毅然报名。“儿媳叮嘱我按自己的节奏跑,他们在终点等。”谈及三代同赛,汤炬眼含笑意,“和家人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觉特别幸福。在赛道上和孩子们一起奔跑,仿佛找回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比赛成绩,汤炬看得很淡。“我这个年纪,比赛成绩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他说,“能够安全、顺利地完赛,就是最大的胜利。”在5公里的欢乐跑赛道上,老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时与路边的观众互动,完全沉浸在赛事欢乐的氛围中。
比赛终点,提前完赛的孙子孙女和儿媳一直在终点旁为他加油鼓劲。汤炬完赛后,他们更是第一时间迎上去。“爷爷最棒!”孙子孙女边称赞,边给了爷爷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家人在一起享受着这份家庭的温馨。
赛道上的追光者贵州姑娘刘敏
从六盘水到“海马”赛场
记者 高玉超
在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的赛场上,一道矫健的身影率先冲过终点线——28岁的刘敏以32分10秒的成绩获得女子组冠军。
出生在贵州六盘水的刘敏从小就与跑步结下不解之缘。她自幼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初中时在赛场上初露锋芒,成为学校的明星运动员。大学期间,刘敏在马拉松项目上展现了极大的潜力。2018年,刘敏正式成为职业马拉松运动员。但最初的比赛并不如预期那么顺利,由于频繁受伤和激烈竞争,刘敏多次与冠军失之交臂。这段时间,刘敏经受了巨大的身心挑战,但她从未放弃。
“每一次你觉得快撑不住了,就抬头看看旁边,那些与你一起奋斗的人,他们在拼搏,你也不能落下。”刘敏在采访中说道。正是这种坚持与不懈的精神,让刘敏一路奋进,并在本届海淀马拉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敏表示,此次是受邀参赛,而她在海淀马拉松上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中。为了本届海淀马拉松10公里精英赛,刘敏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前我经常会到赛道附近进行适应性训练。海淀区的赛道条件很好,尤其是三山五园路线风景优美,跑起来很舒服,而且路边的观众都很热情,他们的加油声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刘敏笑称,自己跑经颐和园时都忍不住想四处看看,“转念一想,我是来比赛的,还是等比完赛后再去看一看、逛一逛吧!”
刘敏一直在北京生活,但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海淀的比赛。她表示,每次参赛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跑步运动的热爱和支持。“赛道两旁的志愿者和观众都很专业,补给站设置也很合理。”当被问及比赛策略时,刘敏说:“10公里比赛需要合理分配体力,我今天采取的是匀速跑法,后半程适当提速。”她还特别提到,赛道上的计时点设置很科学,方便选手掌握节奏。
“跑步教会我坚持和专注,每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挑战。”对于未来计划,刘敏表示将继续专注于马拉松训练,争取在接下来的赛季中取得更好成绩。“跑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运动,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
萌娃熊妙瑄挑战5公里
一家四口跑出“海马”“成长记”
记者 索悦
在晨光微露的春日清晨,5岁的熊妙瑄系紧鞋带,站在了海淀马拉松亲子跑的起跑线上。这个身高120厘米的幼儿园中班女孩,即将挑战人生首个5公里。与她同行的,还有爸爸妈妈和姐姐——一家四口共同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奔跑。
这个家庭挑战的契机,源于姐姐班主任在班级群里转发的一条海淀马拉松亲子跑报名链接。“我们特意用孩子熟悉的百望山作参照,告诉她5公里比绕山走一圈还近呢。”父亲熊先生笑着说,“当听到‘跑完还有哪吒斗天卡’时,小妙瑄立刻拍手,‘那我参加!’”就这样,妙瑄踏上了她的首次马拉松之旅。
比赛前,全家在奥森公园进行了测试。当小妙瑄跑完5公里后,她仰头问:“比爬黄山轻松多了,对吗?”这时父母才意识到,这个小身躯早已在一次次户外活动中积累了惊人的能量:一岁半独立攀爬神农架祭坛,两岁半征服百望山,三岁半登顶黄山,五岁挑战马拉松。这些经历印证了熊家的教育哲学:孩子的成长不是“刻意训练”,而是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出来的。母亲沈女士笑着说:“姐姐小时候因为吃醋,不让父母抱妹妹,反而让我们养成了‘不抱娃’的习惯——逛动物园时比赛认动物,爬香山时编故事哄着走,在植物园玩‘植物寻宝’游戏,不知不觉,俩孩子的步数比我们大人还多。”
4月6日比赛当天,熊妙瑄一家早早来到了海淀马拉松集结区,身着参赛服的一家格外醒目。赛程中,每当姐妹俩的身影掠过,沿途观众便发出阵阵赞叹:“看那个小姑娘,真厉害!”“加油,坚持住,你一定能行!”这些鼓励声为小妙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最后冲刺阶段,小妙瑄的脸蛋涨得通红,但她咬牙坚持。当她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赛后,小妙瑄开心地说道:“哇噻,今天跑步可太好玩啦!一路上好多人给我加油,他们喊得可大声啦,我就觉得浑身都是力气。当我冲过终点线的时候,我特别开心,感觉自己像个小英雄!”
“我始终坚信户外体育锻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增强体质、保护视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提升耐力,助力其全面发展。”母亲沈女士感慨道,“此次海淀马拉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孩子们有幸在奔跑中近距离感受三山五园的独特魅力,将历史文脉与自然风光融入运动体验,实现身心双重成长。”
清华学子郭鸣明
10公里赛道上的青春飞翔
记者 周颖珺
4月6日,在春日的蓬勃朝气中,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北京·海淀站)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鸣枪起跑。5000名跑者如潮水般涌出起跑线,其中一抹灵动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来自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研究生郭鸣明。她身着简约的运动装,步伐轻盈而有力。当她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计时器定格在57分11秒,汗水浸湿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郭鸣明与跑步的缘分,在日积月累的奔跑中愈发深厚。“跑步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更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跑步训练让我的生活更加规律,也让我更加关注自我。每当奔跑的时候,我会感觉更加自由。”郭鸣明告诉记者,“看到海淀马拉松10公里精英赛报名信息公布时,我就想要参加。能有机会在北京的街道上参与路跑比赛,尤其还是在学校附近,这种感觉挺不错的。最近学业压力比较大,没什么时间进行严格的训练备赛,我就把这场10公里精英赛当成一次高强度的训练课来完成。”说话间,她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踏上“畅跑三山五园,赓续中华文脉”的赛道,郭鸣明尽情领略沿途的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致。“跑道视野开阔,串联起海淀的自然与历史,每一步都让人陶醉。比赛途中,补给站工作人员热情的加油声,瞬间驱散了我些许疲惫。我连忙地向他们致谢。尽管全程我都一门心思专注跑步,没来得及和路旁群众直接互动,但热烈的氛围却实实在在地包围着我。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从未间断,为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如此,不少群众还精心准备了表演。其中,打鼓的队伍格外吸睛。鼓手们每一次有力的敲击,完美契合我跑步的步伐,让我能有条不紊地调整节奏,稳步向前迈进。这场比赛,因为有他们,变得更加温暖和难忘。”郭鸣明说道。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郭鸣明脸上洋溢着笑容,内心满是完成比赛的欣喜。“能够顺利完成比赛,当作近期的一次高质量训练,感觉相当不错。跑完身体不是很累,也不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这次比赛,让我领略到海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大家对跑步的高涨热情,特别是亲子跑,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奔跑、一起体验竞技的乐趣、一起玩耍,让热爱运动的种子和跑步的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郭鸣明说道。
展望未来,郭鸣明表示:“我会努力平衡好学业、娱乐与跑步,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将这份热爱持续下去。”对于海淀马拉松,她满怀希望:“希望以海淀马拉松为品牌的系列赛事越来越丰富,包括5公里、10公里、‘半马’、‘全马’等,成为一个拥有更加完备赛事体系的知名马拉松赛事品牌,以高质量的赛事服务吸引更多人参与,培育更多专业的跑者,孕育更浓厚的马拉松文化。”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郭鸣明用脚步丈量青春,用汗水浇灌梦想。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在逐梦的道路上,怀揣热爱,无畏前行。
海淀融媒跑团
“奔跑的镜头”刷新赛事直播新范式
记者 张楚佳
4月6日清晨,春日的海淀在温柔的微风与朝霞中苏醒。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前的广场上人潮涌动。随着发令枪响,备受瞩目的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北京·海淀站)正式开跑。在5000名参赛选手中,一支佩戴特殊装备的小分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由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不同部门成员组成的“海淀融媒跑团”,以“边奔跑边直播”的创新形式,将赛道上的热情与感动通过镜头实时传递给屏幕前的观众。
第一视角“解锁”赛事新体验
“今天天气特别好,非常适合跑步!身边是并肩奔跑的同事和朋友,大家锁定我们直播间,一起冲过终点吧!”“海淀融媒跑团”成员刘畅在第一次连线时热情互动,将赛场上热烈、激昂的氛围传递给了直播间的观众。沿着新建宫门路抵达长春桥折返点时,直播镜头再次切到现场。“前面就是水站,刚才我们已经和欢乐跑的选手们分流,现在10公里的选手们都在调整节奏折返了……”在赛道5公里处,“海淀融媒跑团”成员范杰边调整步频边向直播间解说。这场持续近1个半小时的移动直播,全程采用跑者第一视角,将急促的呼吸声、观众的加油声与春日赛道风景交织呈现,在“海淀融媒”全媒体矩阵直播。
为兼顾跑步与直播拍摄,团队提前设计了“轻量化”设备方案:采用大疆Pocket与无线麦克风组合,将设备负担最小化。同时根据体能分配直播时段,确保画面稳定连贯。海淀融媒直播负责人透露:“我们在后台同步接入了多路信号,让观众既能感受跑者的沉浸视角,又能俯瞰赛事全貌。”
跨界协作共执“直播接力棒”
本次直播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担任“海淀融媒跑团”的“掌镜人”:来自中关村三小的姜晚禾、付可老师,来自方正证券的杨晓强,以及来自航天领域的王小平。
“这一次参加海淀马拉松,想给学生们做榜样,鼓励他们坚持运动,一次次超越目标!”姜晚禾老师分享道。“这是海淀的赛场,也是三小校门口的赛场!学生们的加油呐喊声,是我最大的动力!”路过中关村三小亲友助威团时,付可老师感慨道。
资深跑者杨晓强一边带领“海淀融媒跑团”稳步向前,一边稳稳举着云台,方便记者与直播间连线互动。在他的镜头下,白发老者与残障跑者并肩前行,亲子家庭携手向前……“这条赛道在过去的5年里,我跑过上千次,路旁的每棵树可能都‘认识’我了。今天和海淀融媒的伙伴们一起奔向终点,成为了这5年里最特别的一次体验。”杨晓强说道。
资深跑者王小平掌镜赛道第二路镜头,与“海淀融媒跑团”成员刘畅完美配合。他还有“生日跑者”这一特殊身份:“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出发,一路互相鼓励打气,说说笑笑,跑得很轻松,好像还有点没跑过瘾。在生日这天第一次完成10公里,第一次在赛道上直播,谢谢大家,我会一直记得!”
一步一步,8公里、9公里……在成员李晓红的带领下,“海淀融媒跑团”全力冲向终点,她说:“最后冲刺在1小时内完赛,这是一次战胜自我,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随后,在完赛打卡区域,“海淀融媒跑团”充分发挥记者本色,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对跑者进行了完赛感想采访。“这一次,我们真正做到了‘参与式报道’!我们常说‘新闻不是敲键盘敲出来的,是跑出来的。’这10公里的赛道,像极了我们海淀融媒人用文字记录海淀的工作日常。这一次,我们用脚步丈量。”范杰分享道。
当镜头与赛道共振,这场“奔跑的直播”尝试突破了传统体育赛事报道模式。“海淀融媒跑团”既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用“在场感”激活观众情感共鸣。距离鸣枪开跑1小时18分,“海淀融媒跑团”最后一名跑者也顺利完赛。湿透的衣襟、晃动的画面、急促的解说,这些未经修饰的细节,成为春日海淀律动的记忆。
来源:海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