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充电宝有多贵?打开社交媒体,吐槽的用户比比皆是。有人充电四个小时被扣50块,比自家一个月电费还多。网友们将它称为新一代暴利行业。
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共享充电宝有多贵?打开社交媒体,吐槽的用户比比皆是。有人充电四个小时被扣50块,比自家一个月电费还多。网友们将它称为新一代暴利行业。
然而,收费高昂的共享充电宝,却在最近纷纷被爆出乱象。
近日,多位代理商投诉街电虚假宣传,且存在数据作假。不少代理商大幅亏本。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也被传大面积关停直营业务、转向成本更低的代理加盟模式。据怪兽充电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大幅下降。
价格涨了,品牌不赚钱了,代理商亏了,2015年至今,共享充电宝从躺着赚钱的蓝海,到如今的危机四伏,到底谁从中赚到了钱?又存在哪些坑?
我们先来看共享充电宝的模式。
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根据消费者支付的使用费用分成,分成方包括充电宝公司、拓展渠道的代理商以及放置充电宝柜机的商家。
据报道,平台通常可以拿到10%至20%的分成,其余部分由代理商和商家自主商议分配比例,而商家往往会要求拿大头。
代理商和商家之间有两种常见的合作模式。一是KTV、便利店等人流量大的优质点位,采用入场费模式,代理商按约定每月给商家一笔费用,这笔费用不受流水影响。另外一种是更为普遍的分成模式,代理商根据每月实际流水,按照约定比例和商家分成。
无论哪种模式,都极度依靠选址。人流量大、潜在客户多的位置自然收入多。如此一来,商家议价权不断膨胀。位置好、流水高的点位越来越稀缺,要想拿下黄金点位,就需要给商家更高比例抽成。
起初,无论怎么看,共享充电宝都是一笔完美生意:刚需、小投入、低门槛、纯赚钱。
在共享充电宝销售的口中,仅需6个月就能回本,更激进的数字则是3个月。
广东一位小代理商在2021年之前,是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的区域经理。他曾亲眼见证共享充电宝“电生钱”的过程。
每天,他打开后台实时数据,几乎所有项目的日流水都能达到千元以上。尤其是他亲自负责的一个代理商,投资20万,三个月就回本了,往后稳定在日进3000。
赚钱机会就在眼下,2021年,他拿出50万,一口气买下几百台设备。他果真仅用三个月就收回本钱。
这位代理商的财富故事在行业中广为流传,销售们喜闻乐见,不断夸大、修改,再传播。低成本、零门槛、高收益,成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标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盟。
后面的故事就有关陷阱了。
一位叫田泽明的人,在一家企业做高管,那些财富故事让他动心不已。于是,他拿出200万,买下了3000台共享充电宝柜机。一桩人后有苦难言的买卖就这样开始了。
首先要接受不断增加的附加消费。
田泽明被告知,设备铺设需要找帮铺团队,每台设备的帮铺费用是210块,算下来总共是60万。
帮铺团队又提出需要租13辆5座轿车。一个月下来,租车、油费、停车费等费用,又多掏了将近20万。
点位铺设也有猫腻。田泽明发现,有同一点位被摆放了2台、甚至多台设备,且大部分重复摆放未经过他同意。为了省事,铺设团队在一个点位上多放设备,每多放一台,就能多收210块。
还有更多想不到的费用陆续出现。比如,他需要专门租一个仓库,用来存放空闲和要维修的设备,还要请专人负责日常的运营和维护。每一项、每月都需要支出3、4万的成本。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签署更新的“补充协议”。
一位代理商告诉镜相,新内容都是强加进来的,都有利于品牌方。每个月他都会因为充电宝丢失被罚款几千块左右。而对于丢失由谁来承担损失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正式合同里,是在后续的补充协议加上去的。
另一端,消费者充电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代理商蜂拥而入,抬高的是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从最初的每小时5毛钱,前一小时还免费,到现在每小时4块、6块,在核心地段的娱乐场所及景点、高铁站等地方,共享充电宝能达到每小时10块,甚至更高。
涨价成为了业内共识。要摆进最热门的消费圈,代理商需要支付一笔昂贵的入场费,为了保持盈利,“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提高定价。
低门槛只是表象,共享充电宝生意本质上是资源之争。
那些入场够早,掌握了信息优势和关系资源的少数代理商们,的确吃到了甜头。但发展到现在,一位行业内部人士感叹,能够真正赚到钱的,只有那些对盈利机制了如指掌的内部员工,或者是对行业规则摸得门清的前员工。
缺乏斗争经验的行业新人们,即便辛勤铺设设备,或许最终只能收获一堆无人问津、电量耗尽的充电宝。
来源:中部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