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致那些逝去的青春和难忘的回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7 19:35 5

摘要:此图片为上海五原中学的10位同学,于1970年6月5日同乘623次上海市上山下乡专列赴云南的。当年我们学校赴云南兵团有28人,其女生分配到六团十三营,男生基本上分配在三营,有个别的分配在团部。上图分别是一师六团三营九连八连和五连的同学。

这是一张特殊的车票,一张开向“广阔天地”征途的凭证, 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

这张乘车证的背面记载着:70年6月5日623次赴云南专列。

此图片为上海五原中学的10位同学,于1970年6月5日同乘623次上海市上山下乡专列赴云南的。当年我们学校赴云南兵团有28人,其女生分配到六团十三营,男生基本上分配在三营,有个别的分配在团部。上图分别是一师六团三营九连八连和五连的同学。

我们连队的上海市区知青是70年分别来自卢湾区和徐汇区。卢湾区的较徐汇区先到连队一个多月,也是我们连队第一批的知青。当我们徐汇区的知青到达连队后,他(她)们格外的关切,并给予不少的指导和帮助,真的是亲如手足。此图系七一年夏天在我们连队门口的合影。

拍摄时间:1971年7月

拍摄地点:云南兵团一师六团三营九连

拍 摄:营部宣传干事

图片人物:沈成林(原上海五原中学69届初中生)

这张照片是当年农场宣传干事下基层采访知青生活时,我站在连队门口拍摄的。照像的时候,大伙在前面引导我微笑、微笑再微笑,以展示我们知青的精神风貌。

拍摄时间:1971年7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摄 影:农场宣传干事

图片人物:陈黎华(原上海力进中学69届初中生)

这张照片也是当年农场宣传干事下基层采访知青生活时,在陈黎华宿舍拍摄的。后来陈黎华调到农场学校当老师了。(图片由陈黎华提供)

拍摄时间:1971年7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图片人物:陆惠珍(原上海力进中学69届初中生)

这张照片也是当年农场宣传干事下基层采访知青生活时,在陆惠珍宿舍拍摄的。陆惠珍后来担任连队的文书。(图片由陆惠珍提供)

拍摄时间:1971年7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摄 影:农场宣传干事

图片人物:顾凤娣(原上海川沙在校学生71年5月赴滇)

顾凤娣是我们连队的文艺小分队骨干,舞跳得很好,每次到营部演出都得到上级的表扬。这张照片是营部宣传干事专门来连队拍摄的。照片背景是九连的宿舍和文化活动室。(图片由顾凤娣提供)

拍摄时间:1977年10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图片人物:上海知青沈成林一家(妻子系重庆籍知青)

77年我妻子在重庆生下女儿后,母女俩又一路风尘回到了云南勐腊的知青连队,这张照片是我们一家第一张合影。

拍摄时间:1977年10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摄影:沈成林
图片人物:沈成林女儿

连队老职工、老知青较多,有相当部分都成家并有了娃娃。为了更好地“抓革命,促生产”故连队设有托儿所。所谓的托儿所也只是一间屋子,挂几只吊篮,派一个老职工照看一下小孩而已。

连队当时的“政策”,凡是托儿所娃儿的母亲专门组成一个班,从事离连队驻地较近的农活。可以晚出工、早收工并有一小时哺乳时间。

照片上是我的女儿,坐在托儿所的吊篮里。背景上的竹排围墙清晰可见,这就是生活在云南边疆艰苦条件下的知青后代。

拍摄时间:1977年10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摄影:沈成林
图片人物:沈成林女儿

这是我女儿半岁时在连队拍摄的,用的是海鸥120方镜胶卷相机拍。但我已记不得那台相机是从什么地方向谁借的了。七九年大返城时,知青们象逃难似地撤离边疆,许多人基本上没携带多少东西回城,我也如此。但在云南八年知青岁月时留下的照片,都带了回来,给自己,也给后代留下的纪念。

拍摄时间:1977年10月
拍摄地点:云南勐腊农场三分场九连
摄影:沈成林
图片人物:沈成林女儿和老职工小孩

这是当年老职工专为制作的木质童车。每天下午收工后推着这辆车车在连队的球场坝上兜风,其惬意胜过现在的宝马,同时也给枯燥的知青生活带来点点乐趣。


图片上坐在木制童车里的是我的女儿,时年半岁。站在边上的男孩小名叫老芋头,他的父母原是上海赴新疆知青龚根发和孙惠英夫妇。

云南距新疆相隔万里,而他们又怎么来到云南勐腊的知青农场的呢?在《边疆纪实录:重回70年代,看热血知青如何在“美丽陷阱”中生存与蜕变》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细述了,感兴趣的老友可点击链接阅读。

照片上站着的男孩就是他们夫妇来到云南勐腊后生的。七九年云南知青大返城时,他们一家也随着知青返城洪流回到了故乡上海。

七八年二月我和同连队的重庆籍知青王建化通过语文、数学、政治文化考试,被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七·二一大学录取。录取通知只寄至农场营级单位,再由营部(分场)另行下发通知到连队的。

“七·二一”大学名称的由来是根据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的一段讲话,在此不多叙述。此《通知》原件,已于2015年捐赠给了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了。

当年“七·二一”大学的部分教材是由师生们用钢板、蜡纸手工刻写后油印的。这是其中的二套教材的封面影印件。说实话,我们69届初中生,哪里学得懂哟。

七九年知青返城时,我将这二套教材及七二一大学的其它一些学习材料带回了上海。2007年4月我重返西双版纳时将这二套油印教材捐赠给了中科院云南热植所档案室了。热植所现在更名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七九年知青回城后,我们对那片红土地还是有着很深的眷恋的。毕竟在那里留下了我们的青春。

九五年央视播放了反映勐腊的《绿色的净土》和《崛起的边城》电视片后,我给勐腊县委书记写信求索那两部电视片的录像带。

当时的勐腊县委岩庄书记在百忙中阅读了我的信,并委托勐腊县广电局给我寄来了两部录像带,录像带和信都是寄到我爱人单位里的。

我们连队分别由湖南、上海市区和郊区、云南昆明、重庆的知青共120多人组成。

当年连队排以上干部都为现役军人,实行军事化管理。男女知青间根本不许谈情说爱。自从兵团“还原”给地方国营农场后,政治环境也较为宽松了,自然会接触异性朋友。加上知青们岁数也都大了,谈婚论嫁是自然的事。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结识了同一连队的重庆籍女知青的。

我们于1975年底在知青连队结的婚。结婚证是专门步行10多公里到勐腊县红旗公社支去办理的。公章上显示的是“革命委员会”,显然“文革”还没结束,公章上傣文说明勐腊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驻地在勐腊。勐腊属边疆地区,在勐养镇设有边防检查站,过往进出须凭通行证的。

当年我们知青如要回家探亲,必须先经连队准假,再到营团部开具通行证。当年有个别知青想家心切,擅自离队,因无通行证,在途经检查站时,为了躲避边防检查,死于非命者不在少数。

七九年初知青大返城时,上面规定需办理“退职”才能回家。当时我正在七·二一大学读书,见知青们能回家了,我也归心似箭,在学校办了退学后回到农场,再到场部办理“退职”后才得以返城的。

办理此证明时,自己填表自己盖章。《孽债》电视剧有个场景就是反映当年知青返城办理手续。此原件于2015年捐给了上海知青历史研究会资料中心。

来源:知青家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