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开窍是真的!研究表明:学习时大脑皮层存在“灵光一现”机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7 20:46 2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经历过突然间“醍醐灌顶”的瞬间——那种在一片困惑中突然恍然大悟、所有难题迎刃而解的体验?熟悉的场景如下:你坐在孩子旁边,耐心地(或者假装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同一道题,孩子却始终一脸懵懂,眼神空洞,仿佛你讲的是外星语。你越讲越急,手舞足

原创生物谷生物谷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经历过突然间“醍醐灌顶”的瞬间——那种在一片困惑中突然恍然大悟、所有难题迎刃而解的体验?熟悉的场景如下:你坐在孩子旁边,耐心地(或者假装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同一道题,孩子却始终一脸懵懂,眼神空洞,仿佛你讲的是外星语。你越讲越急,手舞足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孩子的智商。最后,在你几乎要崩溃放弃时,孩子突然眼睛一亮,拍着桌子大喊:“我懂了!原来这么简单!”那一刻,仿佛他的脑袋突然“开窍”,之前怎么也灌不进去的知识点,突然像拼图一样完美拼合了。

这种现象,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脑袋开窍”或者“灵光一现”。而如今,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秘面纱,发现这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大脑感觉皮层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效运作机制。换句话说,脑子的“开窍”并不是运气好,而是大脑在某个瞬间调动了潜在能力,迅速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机制就像给大脑装了一个“加速键”,让它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完全不懂”到“瞬间掌握”的飞跃。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神奇的过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学习新知识需要经过漫长的反复练习和逐步强化神经连接的过程。直到近日,3月19日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的一篇论文“Rapid emergence of latent knowledge in the sensory cortex drives learning”,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研究人员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大脑在初次接触新任务时,其感觉皮层中竟然能够迅速形成一种“潜伏知识”,这种知识并非依靠外在刺激的不断累积,而是通过两类高级信号的快速生成而展现出来。

第一步:“小鼠的听觉任务”

为了解析大脑如何迅速“开窍”,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别出心裁的实验——“听声辨位”任务。实验中,科学家们训练小鼠对两种不同的声音做出反应:一种声音预示着奖励(例如,一滴水),此时小鼠需要迅速作出“go”反应(表现为舔舐动作);另一种声音则没有奖励,要求小鼠抑制行为,执行“no-go”反应。

实验过程被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快速学习阶段,小鼠在短短几十次试验内便能学会将奖励信号与特定声音建立联系;表现成熟阶段,虽然任务规则已经被内化,但小鼠在反应的准确性和速度上仍需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完善,表现出“学习快、表现慢”的现象。这一设计巧妙地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大脑在早期就可能已形成对任务规则的内在理解,但这种潜在知识的外显需要更多时间来巩固和展示。

图1:听觉皮层在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沉默会显著损害学习和表现,但在专家(进阶)水平时影响减弱

第二步:光遗传学技术

为了确认大脑中究竟哪个区域在快速学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研究者们采用了当下最前沿的“光遗传学沉默”技术。该技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信号,精确地关闭目标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就好比为大脑设定了一个开关。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小鼠学习“听声辨位”任务的不同时期,选择性地关闭了其听觉皮层的活动。

实验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在初期学习阶段,当听觉皮层被短暂关闭后,小鼠明显失去了快速将声音与奖励联系起来的能力,学习进程受阻,显示出显著的延迟;当小鼠达到“专家级”(进阶)表现后,即使关闭了听觉皮层,它们仍能较为准确地完成任务,表明在任务规则完全内化之后,其他脑区可能会接手调控行为。

这一发现明确说明:听觉皮层在学习初期不仅负责处理声音信息,更起到了引领和驱动快速学习的核心作用,而随着技能熟练,整个大脑的分工也随之发生变化。

图2:奖励预测信号的快速出现推动学习

第三步:双光子钙成像技术揭露“高级信号”

为了进一步洞察大脑在学习过程中的微观活动,研究团队引入了“双光子钙成像”技术,这是一种能够实时记录神经元动态活动的高精度成像手段。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们观察到,传统上预期的对声音刺激逐步增强的简单编码信号并未显著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更为复杂且关键的信号:

1. 奖励预测信号

当小鼠听到预示奖励的声音时,听觉皮层中部分神经元迅速激活,形成一种与奖励预期强度紧密相关的信号。这一信号的出现证明,大脑在极短时间内便能够“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奖励,从而迅速调整内部状态,为后续的行为决策提供依据。

2. 动作选择信号

与奖励预测信号不同,另一部分神经元则与小鼠即将采取的行为密切相关。当小鼠准备执行“go”反应(例如舔舐)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显著增强;而在抑制反应的情形下,它们的信号则明显减弱。这种信号直接映射了大脑对行为决策的调控,是驱动实际动作选择的重要因子。

通过干预实验,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这两种“高级信号”不仅与小鼠的学习过程高度相关,而且其变化对学习结果具有直接的因果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调控这些神经信号的产生,实验者可以直接影响小鼠的学习速度和任务表现,为“潜伏知识”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图3:听觉皮层的动作抑制信号诱导舔舐抑制

重新定义大脑学习的内在机制

这一系列实验结果挑战了传统“渐进式学习”的认知,揭示了大脑内部可能早已储备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大脑无需从零开始构建全新神经连接,而是能够迅速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形成“奖励预测信号”和“动作选择信号”,从而在短时间内掌握任务的核心规则。

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大脑感觉皮层单一功能的认识,更为理解学习与行为之间存在的“断层”提供了全新的解释:即大脑在早期迅速“读懂”了任务规则,但要将这种内在理解转化为熟练、准确的行为输出,则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巩固和调整。

小结

从日常生活中的“豁然开朗”到实验室内精密的神经成像数据,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大脑学习的内在奥秘:它并非仅仅依靠不断重复和巩固,而是拥有一种内在的“预装程序”,能在短时间内激活潜在知识,迅速捕捉和整合关键信息。正是这种高度适应性的机制,使得大脑在面对全新任务时能迅速做出反应,为人类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神经基础。

所以,下次当你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感到快要崩溃,不妨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孩子的“灵光”可能正在酝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利用这种“潜伏知识”,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让每个人都能节省一些“琢磨不透”的时间,开创出一条更为高效的智慧之路!

参考文献:

Drieu, C., Zhu, Z., Wang, Z. et al. Rapid emergence of latent knowledge in the sensory cortex drives learning.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30-8

撰文|Shawn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