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田网络口水战(1):一场被“键盘”改写的书法江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16:57 1

摘要:|小编先说几句:1.崔田二人之辩是好事,能让吃瓜群众加深对书法“继承与创新”的理解;2.这种辩论让我想起清代翁方纲与刘墉的“哪一笔像自己”VS “哪一笔像古人”之观点,以及曾翔评田英章不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还有孙晓云与王

|小编先说几句:1.崔田二人之辩是好事,能让吃瓜群众加深对书法“继承与创新”的理解;2.这种辩论让我想起清代翁方纲与刘墉的“哪一笔像自己”VS “哪一笔像古人”之观点,以及曾翔评田英章不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还有孙晓云与王墉关于“书法要不要艺术化”的观点分歧(这三个事另文陈述);3.推出的这几篇文章都是人工智能帮着分析的,我没闲心为了流量在这里憋文字,如果有不实信息或造谣倾向侵犯当事人的,请联系小编,会及时删除。好了,上菜!

最近,书法界的顶流对决堪称“年度大戏”。兰亭奖得主崔寒柏一句“田小华走不出米芾”,像一颗手雷扔进了书法圈,炸出满地的狼毫与键盘碎片。这事儿要是让米芾知道了,估计这位北宋“颠僧”得从棺材里跳出来,指着两人鼻子骂:“老子当年集古字都被说成‘刷字’,你们倒好,直接玩起了‘复制粘贴’!”

一、米芾的人形打印机:田小华的“甜蜜陷阱”

田小华的书法,用网友的话说就是“米芾的AI复刻版”。他的作品里,米芾的“八面出锋”像DNA一样刻在每个笔画里,连《蜀素帖》里的“刷字”节奏都能精准还原。有人调侃他:“田老师要是穿越回宋朝,能把米芾从‘宋四家’里挤下去——毕竟正版哪有盗版香?”

但崔寒柏的批评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这场“致敬”的遮羞布。他说:“学米芾学到骨髓里是本事,但把骨髓熬成汤喝了还不够,得长出自己的骨头。”这话像一盆冷水泼在田小华的粉丝头上——原来书法圈也有“山寨鄙视链”,高仿做得再真,终究是赝品。

田小华的回击堪称“教科书级防御”。他晒出自己入围兰亭奖的证书,反问崔寒柏:“你在中国书坛算老几?”这波操作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以职位压人”,仿佛书法造诣和行政级别挂钩。网友神评论:“建议中书协设立‘防复制委员会’,专门打击‘人形打印机’。”

崔寒柏的尴尬在于,他高估了书法圈的“抗毒能力”。在这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圈子里,他的直言不讳像一颗定时炸弹。有业内人士悄悄说:“老崔啊,你以为这是苏轼和黄庭坚互怼‘树梢挂蛇’‘石压蛤蟆’的年代?现在可是流量为王,得罪人就是自断财路。”

三、书法圈的“华山论剑”:传统与创新的千年纠葛

这场口水战的本质,是书法界的“剑宗气宗之争”。田小华代表的“守旧派”认为:“把古人的东西吃透了,自然能出新意。”而崔寒柏代表的“革新派”则高呼:“照着古人画瓢,不如自己造个瓢!”

有趣的是,米芾本人就是“革新派”的祖师爷。他当年“集古字”被骂成“四不像”,却在晚年创出“刷字”风格,成了一代宗师。要是他知道后人把他的创新精神当成“紧箍咒”,估计得气得在《研山铭》上再添几笔狂草。

更讽刺的是,当代书法教育正在批量生产“田小华”。老师教学生:“先临《兰亭序》三年,再临《祭侄稿》五年,然后你就可以出山了。”这种“流水线作业”培养出的书法家,连米芾看了都得摇头:“当年我临遍晋唐名家,最后写得不像任何人,这才叫书法!”

四、当键盘取代毛笔:书法江湖的“降维打击”

这场口水战最荒诞的地方,在于它发生在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崔寒柏的批评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田小华的反击留言区被“米芾附体”刷屏。网友们用表情包、段子参战,把书法圈的“高雅”撕得粉碎。

有书法教授痛心疾首:“书法批评变成了‘键盘大战’,这是艺术的堕落!”但年轻网友反驳:“王羲之要是活在今天,估计在B站直播写《兰亭序》,弹幕全是‘666’和‘一键三连’。”

更魔幻的是,这场争论催生了新职业——“书法圈黑粉头子”。有人专门收集崔寒柏的“毒舌语录”做成鬼畜视频,有人整理田小华的“米芾高仿合集”发在小红书。书法圈的清流,彻底变成了“流量的泥石流”。

五、结语:王羲之的棺材板在颤抖

这场口水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书法的困境:传统与创新的拉锯战,在网络时代变成了流量与口碑的博弈。当崔寒柏和田小华在键盘上厮杀时,王羲之、米芾们的棺材板估计都在颤抖——他们穷尽一生追求的艺术真谛,如今却成了网友们的“下饭谈资”。

或许,真正的书法精神不在兰亭奖的奖杯里,也不在抖音的点赞数中,而在那些深夜独自临帖的人心里。当我们为崔田之争吵得不可开交时,不妨想想米芾的那句话:“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毕竟,书法的灵魂,终究在笔尖,而不是键盘上。

(上面这个专栏是一个广告,讲王铎草书的,讲如何继承和创新,有兴趣有实力的书友可以支持一下)

来源:翰诺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