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临终前,她唱起那首《摇篮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18:43 1

摘要:今年1月初,刚过完新年不久,许女士94岁的父亲和92岁的母亲因为年老体弱,同时住进了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入院第五天,许女士母亲在丈夫和女儿们的陪伴下病逝。

原创 杨瑞 央视网

时隔一个多月,67岁的许女士再次听到了她在父亲临终时唱起的那首《摇篮曲》。

今年1月初,刚过完新年不久,许女士94岁的父亲和92岁的母亲因为年老体弱,同时住进了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入院第五天,许女士母亲在丈夫和女儿们的陪伴下病逝。

母亲去世十多天后的一个黄昏,病床上的父亲突然微笑着对许女士说,“你给我唱首歌吧。”许女士愣了一下,年轻时当兵的父亲从来不爱唱歌,甚至有点五音不全,这时突然提出想听歌,她一时不知道唱什么。想了半天,她想起了一首父亲最熟悉的曲子《摇篮曲》——那是父亲在她儿时哄她睡觉唱的歌。

风呀,你要轻轻地吹;鸟呀,你要轻轻地叫。

我家小宝宝,快要睡觉了。

睡觉吧我亲爱的小娃娃,醒来带你去玩耍。

玩耍到你外婆家。

风呀,你要轻轻地吹;鸟呀,你要轻轻地叫。

我家小宝宝,已经睡着了。

海淀医院供图

两天后,许女士父亲病危弥留。她站在父亲床边,俯下身轻声说:“爸爸,我给你唱首歌”,然后又唱了一遍《摇篮曲》。这时的父亲已经没有力气睁眼,但她看到父亲的嘴角在微微抽动,“他在和我们一起唱歌”。

4月6日,在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科举办的清明追思音乐会上,《摇篮曲》再次响起,许女士在台下默默听着,不时用纸巾拭泪,父亲临终时的情景又浮现在她眼前。

这是一场特意在清明节期间举办的音乐会,观众大多为逝者的遗属。通过医护人员、志愿者、遗属的讲述和歌唱,发生在安宁病房里的故事在春日暖阳中被重新铭记。

图源:视觉中国

每一首歌都是一个和哀伤有关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失去、记忆、痛苦、悔恨、愧疚,也看到了爱、陪伴、支撑、快乐和自由。

哀伤不是病

至亲离世大概是世界上最难以承受的痛苦之一。尽管音乐会现场的氛围温馨平和,当一个个逝者的临终故事出现在屏幕上时,现场还是传来一阵阵低声的抽泣,主办方对此也早有预料,在入场时为每人分发了一小包纸巾。

海淀医院供图

有人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失去一个人,也很难说清到底失去了什么,或许是饭桌上少了一双筷子,家里少了一些声音,有些菜再也吃不到了……任何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可能勾起生者的哀伤与思念。

不过,据海淀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主任医师秦苑介绍,如何应对失去至亲的悲痛,始终是我们生死教育里的短板。人们常说“节哀顺变”,仿佛哀伤无需多言,时间自会将其治愈;公开地分享哀伤,也常常伴随着羞耻感,“说多了就怕被当作祥林嫂”。

这次音乐会的序曲,出自我国“爵士乐之父”刘元之手。去年12月,刘元先生也是在海淀医院安宁病房度过最后时光的。会场里,秦苑见到了刘元先生的姐姐,姐姐给了她一个拥抱,说:“这几个月我一直捂着(弟弟去世)的伤疤,这次又被揭开了。”

“为什么要捂着呀!”秦苑说,实际上哀伤是人类最常见的情感,人有悲伤的权利,一味压抑,反而难以走出悲痛。因此,她鼓励大家允许自己哀伤,不要对此感到羞愧,更不要刻意“节哀”。

图源:视觉中国

秦苑介绍,大多数情况下,哀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但如果哀伤日益严重,导致生理不适或抑郁状态,就要及时寻求亲友及专业支持团队的帮助。“如果大家身边有亲友正在经历丧亲的哀伤,希望大家能静静地陪伴和聆听他们的倾诉,让他们能尽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思念、愤怒、无奈,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逐渐走出伤痛,重启正常生活。”

这次音乐会,让许多人开始正视亲人的离去。在音乐会结束后的寄语环节,许多人在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近况:考上博士了、成为医生了、当上父母了,“如果你在的话,应该会很开心吧。”

爱的代价

揭开哀伤的本质会发现,“哀伤是爱”。失去挚爱的人,往往会使爱变得更强烈、更深沉。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感到深深的哀伤,这是爱的代价。安宁病房的护士分享时说,人在最后时刻念叨的从来不是受过的苦,而是未说尽的爱。

在许女士的记忆中,相伴70多年的父母一生恩爱异常,去哪里都形影不离。退休后,父母相伴一起唱京剧,母亲爱上摄影后,父亲就为她的照片配文、题诗。

母亲卧病在床后,只要看不到父亲就会不停找他,只有父亲陪着,她才能安然入睡;父亲看不到母亲,也会因为担心而寝食难安。因此,许女士入院时对医院提出的唯一的愿望便是:希望将父母安排在同一个双人病房里。

母亲临终时,许女士知道父母一生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彼此,便让医护人员帮忙,将父母的病床合并在一起。“爸爸当时侧过头,握着妈妈的手不停喊‘老伴儿、老伴儿’;我在床边跟妈妈说‘爸爸就在您的旁边陪着您呢,您安心睡吧’。”

海淀医院供图

母亲离开后,父亲的病情也日渐加重,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清醒时,他会问女儿,你妈妈去哪了?似乎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不曾离开。不久后,忽然有一天,父亲问她,你妈妈是不是已经走了,问过之后便喃喃地说:“我知道,她已经走了。”

十五天后,父亲离世。“爸爸走的第二天就是情人节,我跟他讲,‘老爸你这么急匆匆地走,一口喘息的机会都没给我留,我知道你是去见妈妈了’。”

图源:视觉中国

父母离世后,许女士开始参加安宁缓和医疗的培训班,做志愿者,为安宁疗护基金捐款,“这曾经也是我爸爸的心愿,我希望能将他们的爱传递下去。”

死亡的力量

李晓颖是海淀医院音乐陪伴的志愿者,也是一名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今年是她在海淀医院做音乐陪伴的第二年。在安宁病房中,有不少患者是热爱音乐的人。

患者“阿雅”让她印象尤其深刻。李晓颖第一次与阿雅相见时,刚刚由辅助志愿者成为拿起吉他主唱的领队,她紧张地走到啊雅病床边,与阿雅打招呼,阿雅笑着告诉她,自己特别喜欢周深的歌,特别是那首《小美满》,简单寒暄后,李晓颖演唱了一首周深的《小美满》。

因为准备仓促,李晓颖对那次演唱并不满意,“但当我怀着歉意的眼光看向她时,却发现她眼里含着泪,竖着大拇指,带着温暖的微笑对我说:‘太好了,太美好了’。”简单的几句鼓励给当时的李晓颖带来了极大的温暖和力量。“那一刻我明白了音乐陪伴的真谛不在于技艺有多完美,而在于真挚与用心。”

海淀医院供图

一周后,当李晓颖再次见到阿雅时,阿雅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已经说不出话,只能虚弱地作简单的回应。“我不再远远地站在病床前,而是轻轻坐在她的身旁。她望着窗外,轻声说:‘今天的阳光真好’,片刻后又说:‘我好想回家啊’。沉默了一会儿,她微微转过头,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要不,你们唱一首《人世间》吧’。”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

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

音乐会上,李晓颖又唱起了这首歌曲。“亲爱的阿雅,谢谢你用八年的坚持,教会我们生命的坚韧。我们会带着你给我们的力量继续勇敢向前,也祝你在接下来新的旅途中玩得开心。”李晓颖说道。

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死亡和失去也可以变成一份馈赠,一份生命的礼物。逝者留下的思想、文字、歌曲、影像,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也是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因此,秦苑认为,死亡也可以是温暖的、有力量的。

在她看来,学习正视死亡,心情不会更沉重,反而会变得轻盈。“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提醒。面对失去时的痛苦,其实是生命在提醒我们——现在,就是你最该好好生活的时刻。”抓住每一天,去爱,去笑,去感受,去工作,去过具体的生活。

一位遗属分享了他和父亲最后的故事。“那天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一起沿着河岸散步,我们走得很慢,后来父亲由于胰腺癌的疼痛实在走不动路,就坐在岸边的台阶上歇息。他告诉我前面开满了花,让我沿着河岸多走走,我自己便走了一段路。”

“如父亲所说,这一岸开满了花,虽然花很美,但我却更喜欢那片空空荡荡的芦苇。在我眼中,它们仿佛是父亲最后都没能说出的话:你要生长,努力生长。”

图源:视觉中国

乙巳年

三月初十

2025-04-07

监制:李绍飞

编辑:杨瑞

审校:孟夏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