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源海洋,“华光礁一号”“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海南水下考古实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寻踪田野,史前洞穴考古、黎族传统聚落考古……田野考古再现海南与中原文化的万年交融。
中国文物报记者 何文娟
探源海洋,“华光礁一号”“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海南水下考古实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寻踪田野,史前洞穴考古、黎族传统聚落考古……田野考古再现海南与中原文化的万年交融。
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厅,入口处的水下考古下潜深度地标十分醒目:-100米,2010年,“中国水下考古第二期技术潜水培训班”部分考古队员的最大下潜深度;-470米,2018年,首次深海考古调查采集的第一件文物——青黄釉小口罐;-1003米,2018年,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的最大深度;-1483米,2022年,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处古代沉船。
展厅一角
数十年间,我国水下考古快速发展,逐步由近岸走向远海,由浅水迈向深海。
2023年至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3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分为“探渊寻珍”“水府琳琅”“巧缮焕新”三部分,共展出两处沉船遗址出水文物408件(套),展览面积近1000平方米。这是深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过程、科技应用和成果的首次、全方位呈现。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一号沉船的珐华器、二号沉船的乌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24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文物保护区名单。
“它有五只眼睛、两只爪子,看起来像一尾长相奇特的鱼。”有观众这么评价展厅内红白相间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模型不远处的多媒体显示屏中,海浪翻滚,天气暗沉,“深海勇士”逐渐沉入水中开始作业。
辛礼学说:“‘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入水时靠自重下沉,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垂直向下,而是呈螺旋式。下潜需要40多分钟,从进舱到出舱一般需要8至9个小时。”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掘时,首次借助了包括“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ROV)、多波束测深仪等深潜技术与装备,充分体现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科学与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载人潜水器还需要与工作母船配合完成工作。科考船‘探索一号’‘探索二号’是工作母船,提供了考古调查和打捞工作的平台,船只配备动力定位系统,能够在恶劣海况下稳定作业。”从最开始的岸上补给工作到进行培训后参与华光礁一号沉船发掘,琼海市博物馆副馆长何声乐说,自己是个老水下考古人了,“水下考古首先要选在适合作业的时间开展工作,3月至6月最佳,夏秋季节台风频繁、冬季水温较低,潮汐也会为下潜带来一定的危险,海浪大的时候人在船上的位置会摇摆,有时候需要两个人配合开展工作。”
在深海考古中,使用超短基线、长基线和惯性导航相结合的综合定位技术,能够提高定位精度,为后续发掘工作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调查时,考古队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这一测绘基点,将成为今后开展水下考古、测绘、记录、发掘的基准。
“由于埋藏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导致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的发掘方式不同,但发掘规则和原理是相同的,也需要布设虚拟探方并进行编号,浅海潜水员穿潜水服用铁钎打探方,深海需要通过潜水器的长基线定位来确定虚拟探方位置。”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宋建忠介绍。在考古项目开始前,考古团队会进行总体规划,确定本潜次的具体目标后,载人潜水器按照计划路线下潜,记录水深、位置坐标等关键信息,进行遗址影像拍摄,对重要文物进行提取、编号,完成水下作业后,载人潜水器返回水面,将提取的文物、样品等移交给接应人员妥善保管和处理。
在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水下考古初始发展阶段,当地渔民曾是考古队的重要向导。
1995年,当时的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向国家文物局建议在南海诸岛开展文物考古项目。之后不久,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目”列入中国水下考古“九五”重要项目规划中,明确提出从1996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南海诸岛所属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进行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自此,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对西沙群岛所属的岛屿、沙洲和礁盘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和水下考古调查。
1996年,当地渔民在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发现一艘沉船。随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工作研究室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对该沉船遗址进行调查与试掘,定名为华光礁一号沉船,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独立进行远海水下考古工作。
“当年,水下考古队找当地渔民征集线索,了解到我们在西沙的好多地点发现了文物,就请我们开船带考古队去找,渔民的方位感是很好的,定位很准确。”吴忠南,从16岁开始出海捕鱼作业,见证了海南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曾参与华光礁一号、珊瑚岛一号、金银岛一号等沉船遗址调查。工作多年,他已经和考古队员变成了老朋友,队员们亲切地称他为“亮哥”“阿亮船长”。
“我从1992年开始造渔船,当时主要是60、70多吨的木船。捕鱼的时候在水下的洞穴里发现很多瓷器碎片,当时还没意识到是文物。后来,考古队委托当地渔民搜集西沙的文物点,我们发现很多地方都有文物,就各处采集碎片交给考古队。”李献忠,琼海当地船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后来我们逐渐深度参与考古,考古队会教我们怎么搜寻发现文物,通过和渔民的交流发现新的点,核实后把准确的线索提供给考古队。”
海南岛陆地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华南、西南陆地与海洋的接合部,四面环海,有黎、苗、汉、回多民族在此世代聚居。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海南文化内涵中既有海洋性因素,又有陆地性因素。
为适应海南考古发展需要,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人员主要来自当时的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后,在之前历次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海南考古工作的现状、特点,针对海南考古学文化序列、海南岛海防设施、海南古代窑址、南海丝绸之路等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如东方荣村、三亚落笔洞、英墩、陵水石贡、莲子湾和桥山等代表性史前时代遗址;琼山珠崖岭城址、旧州城址、澄迈福安窑址等历史时期遗址。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锻炼了考古队伍,提高了考古工作水平,丰富了学术界对海南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其年代序列的认识,推进了针对海南历史时期相关问题的探索。
成果虽丰,人才始终紧缺。之前,海南的考古力量分散于各博物馆,既要承担田野考古调查,又要兼顾水下文物保护,可谓捉襟见肘。
为更好推进考古事业发展,2024年1月,海南省编办批复海南省博物馆不再承担文物调查、考古发掘等职责,不再加挂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同意设立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挂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牌子。2024年9月27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正式揭牌,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的大力推动下,91个专项编制落地,标志着海南考古进入专业化、体系化发展新阶段。
“像海南这样体量的省份,为省级考古研究院配备91个编制,力度之大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宋建忠感慨,“作为海南省唯一有发掘资质的单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设5个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海南的考古规划、重大项目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海南陆地及水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研究;开展南海深海考古技术创新、出水文物研究展示等工作。”同时,研究院还负责开展考古成果的阐释传播、科技考古的研究与学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工作。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何国俊介绍,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国家文物普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为探讨、完善海南考古学文化序列、海南岛海防设施、南海丝绸之路等学术课题而进行专项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在主动考古、基建考古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了考古力量。
溯源史前文明密码。自2012年以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海南岛东南沿海区域进行重点调查和发掘,基本厘清了该区域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山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白沙南或河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掘成果填补了海南岛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又一空白,极大丰富了海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开展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考古调查,为研究海南古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有力物证,解答“海南人从哪里来”的命题。
探明城市发展历史。和中山大学合作,开展海口珠崖岭城址考古发掘项目。宋建忠谈道:“考古证明珠崖岭城址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功能齐备的唐代城址,为了解海南岛唐代的行政设置、社会生活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证据,为进一步研究汉代珠崖岭郡址所在提供了珍贵线索,实证了海南与中原文化的千年交融。”
助力自贸港建设。完成“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项目”工作,系统掌握了园区内地上、地下文物资源现状,为进一步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有力保障了海南自贸港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
宋建忠表示,下一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以全新的手段和技术开展考古工作,持续围绕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推进白沙南或河流域旧石器考古,做好三亚落笔洞遗址考古发掘,将环海南岛史前考古逐步向北部、西部地区扩展,以珠崖、儋耳城址考古为重点开展海南岛古代城址专题考古,不断构建完善海南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时空框架。
浩瀚南海,千帆竞渡。
“海南是水下文物大省,所管辖的海域包括西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岛以及海南环岛沿海海域。这些海域范围内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发掘潜力。经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调查,在海南海域范围内已发现124处水下文化遗存,多以沉船遗址或与沉船有关的船货、碇石等文物堆积为主。”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苏启雅说,海南将扎实开展考古工作,立足海南,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一远大目标,贡献海南力量。
责编:杨亚鹏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学良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