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两年,大家是不是也明显感觉到,曾经“香得不行”的体制内工作,好像没那么稳当了?
这一两年,大家是不是也明显感觉到,曾经“香得不行”的体制内工作,好像没那么稳当了?
以前咱们说“考公上岸”“编制保命”,是因为这份工作背后承载的是一份安全感。
但到了2025年,这份安全感,开始变得没那么安全了。
先从我们老师自己说起吧。
前阵子北京师范大学乔锦忠教授团队的一份研究数据在朋友圈里悄悄传开了:
到2035年,咱们国家会有大约150万小学老师和37万初中老师出现“过剩”。
什么叫“过剩”?
就是这个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
其实不光是远期的预测,现在已经有很多信号开始显现。
比如四川明确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
山东也开始严控学前教育、早教这些专业的新增。
这说白了就是在“控入口”。
这几年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老师肯定感同身受:
同一个岗位,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抢。
大城市的热门学校,简直是“神仙打架”。
记得深圳中小学那波“清北名校生扎堆报名”的新闻吗?
你以为是个例,但回头看看身边,985、211的高材生为了进体制,也是一样地卷。
卷进去了呢?
薪资可能还没过去高,福利也不如以前扎实。
有的地方甚至开始“才见”——刚试用完就不录用了。
有些老师感叹:上岸不代表安全,才是刚开始的“持久战”。
于是乎,有人转头成了“离职博主”,有人开始在抖音上直播副业,有人干脆考了编又跳出来创业。
说到底,是因为大家发现,靠编制吃饭这条路,不再像以前那么宽敞了。
不只是我们教育行业,公务员系统的变化也悄悄开始了。
就拿香港来说吧,一直以来那可是公务员界的“天花板”:
高薪稳定,待遇比肩欧美。
但在今年2月26日,港府直接放大招——全体公务员冻薪一年,未来三年削减近1万个编制。
包括特首李家超也不涨工资了。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调薪,而是一种态度的转变。
港府为什么这么做?很现实:钱不够花了。
财政赤字高达872亿港元,储备已经缩水一半,再不“节流”,再不让公务员“让利”,政府日子就真过不下去了。
这种“动刀子”的操作,其实也不是香港独有。
我们内地也早在动手了。
比如山东、河南等地,事业单位开始“转企”,取消编制、改签合同。
很多地方的编外人员也在被清退优化,哈尔滨甚至定了个目标:五年内优化掉20%的编外人员。
公务员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教育行业“压缩入口”……
这一系列的变化,很多老师都能感受到。
我们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就承载着“稳定”的代名词。
但现在不一样了,编制已经不再是“谁抢到谁高枕无忧”的护身符,
而更像是一份“起点稳定、终点靠自己”的工作。
未来真正的稳定,不再是“干一份工作一辈子”,而是“随时有能力找更好的”。
咱们教师群体,其实最懂这个道理。
谁不是边教书、边进修、边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
可能你会继续坚守岗位,也可能未来某天你会选择其他副业,
但不管是哪种选择,核心都在于你有没有继续“生长”的能力。
这个时代,确实变化太快,连“铁饭碗”都开始松动。
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把“安全感”转移到自己身上。
当“体制不再是避风港”,我们能不能让自己成为“移动的灯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愿我们不只是“上岸”,更能“掌舵”。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