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正想打谁,拿谁当强大敌人,从六代机出发分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21:54 1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不讳,称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六代机项目因“技术标准过高”而暂停审查,进而系统性调整。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两款六代机项目在2024年底完成试飞,并宣称力争2030年列装。

一边是投入数千亿美元却陷入停滞的美国军工,一边是快速崛起、愈发自信的中国航空力量。

当五角大楼对华盛顿预算争夺战疲于应付,中国歼-36却已在高原和海上完成多次测试。

美国在六代机上所瞄准的战略对手是谁?

从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放出“由于技术过于先进而暂停审查”的消息开始,人们就猜测:美国行事作风一向高调,怎么会突然“卡壳”?

细究NGAD项目不难发现,美军对六代机的设计要求极其苛刻,包括“全向隐身、超音速巡航、激光武器”等,同时作战半径要覆盖太平洋全域,能适应极高强度的电子对抗环境。

这些指标其实透露着一个讯息:美军深知未来大国冲突中,“区域拒止(A2/AD)”已成为必须破解的防线,而他们最担心的“区域拒止”显然主要来自亚太某些国家的防空网络。

波音提出的F/A-XX方案更强调“有人机+无人机蜂群”协同战术,专门为高强度电子对抗环境准备。

这在各路军事专家看来,已是折射出美国对未来大国冲突的预判:不再只是简单的空空对决,而是要在超远距离、多界面,用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夺取信息作战优势。

中国的歼-36最近亮相时,采用“双三角无尾翼”构型已让外界惊呼不已,甚至完成了高空放油测试,这一步骤意义重大——这不仅意味着远程奔袭能力将更趋完善,更表明中国正在加速摸索新型发动机与飞控系统配合的验证手段。

与此对应,俄罗斯则在宣传“射电光子雷达”的突破,放话能探测并破解下一代隐身战机,对外兜售的口号是“只要六代机敢来,我们的射电光子雷达都能捕捉”。

乍听之下,俄方似乎“气势汹汹”。

然而不少分析家指出,苏-57的量产数量有限,俄方军工在资金和制造能力上面临诸多瓶颈。

因此,俄罗斯的六代机研发被视作豪言壮语与现实困境的结合产物,对美军而言或许不是最直接威胁。

反观中国歼-36则实打实地完成了多次飞行演示,央视公开的报道也引述重点专家的评价:核心子系统已经在地面测试中取得重大进展。

这种信息被外界揣测:一旦变循环发动机或更先进发动机成熟,歼-36完成战斗力验证的时间点或许比预期更早。

有人会说,美国在军工领域一直“大手笔”。

但具体数据摆出来就发现,2025年NGAD项目预算仅约15亿美元,在动辄几百亿美元的美国防务支出面前并不算突出。

反观F-35,2025年预算仍高达136亿美元之巨。

很显然,美军手里那套思维是:F-35虽然负面新闻不断,可依旧是当下最能为美军保持制空优势的“台柱子”。

六代机则属于“下一个时代的保险票”,尚未进入全面铺开的阶段。

技术迭代本身需要持续投入和时间验证,一旦出现研发资金“青黄不接”,就容易发生所谓“技术断层”。

这与中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的优势在于集中资源办大事,一个型号突破、上下游统统跟进,这让包括变循环发动机在内的关键组件开发速度显著提升。

这种反差,恰恰是当下美国军工体系可能忽视的风险所在。

2024年,美国空军宣布将退役32架F-22,用腾出的预算加快B-21战略轰炸机的部署,对外解释是“整合资源、保持未来优势”。

从防务分析看来,这不啻于一次明显的战略转移:把可以用来维持空中优势的F-22退役,转而发展能够穿透大国防空体系、进行深度纵深打击的B-21,意味着美军更希望在未来可能的亚太冲突中,直接攻击对手重要目标,而非只在空中对抗制空

而关岛基地大规模扩建计划也在加速推进,2025年预算高达84亿美元,用于升级防空系统、扩建机库与跑道。

从五角大楼的公开文件看,他们在关岛部署的不仅仅是常规战机,还囊括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装备。

这背后的弦外之音是:六代机或许还是远期目标,但在此之前的几乎所有准备,都在指向“应对中国”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更直言:“2030年前,倘若中国空中力量在歼-36列装后能覆盖第二岛链,那对美国而言将是巨大的战略挑战。”

谁是最具威胁者?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2025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六代机“可能颠覆西太平洋的制空权”。

话虽含蓄,却昭示了美方真正担忧的对手。

回想过去的十多年,美国对“中俄”一视同仁地定位为“大国竞争者”,但凡谈到军事领域的“高端威胁”,几乎都会把这两国并列。

如今六代机研发成了舆论焦点,又因为中国动作快、研发突破大,让美军高层越发紧张。

有人可能会问:那俄罗斯呢?

俄美之间虽然也存在核博弈,但自2024年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破裂后,美国已经公开宣布将增加战术核弹头部署,以确保在核威慑里不落下风。

可见美对俄的态度更倾向于传统核威慑思路,而在常规空中力量方面,更大关注点却移向了亚太

美军施压欧洲放弃FCAS(法德西合作的六代机项目),希望把资源集中到NGAD,从而强化六代机在北约内部的统一体系。

但法国和德国都强烈反对,美国的强势姿态也让欧洲国家愈发坚持自己的“自主防务”理念。

这就造成北约内部出现空前的裂痕:欧洲害怕被美国技术“卡脖子”,美国则不想分散资金与研发力量。

英国也在此时走出一条“单干”路线,继续推进“暴风雨”项目;日本三菱重工已退出与美方的F-X合作计划,转而寻求自主研发。

整个西方世界阵营,看似牢固的同盟关系在新一轮军备竞赛面前,也难免龃龉不断。

(美国空军的NGAD项目)

2025年,美国商务部又新增了17项对华航空技术出口管制。

具体项目包括人工智能飞控和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

虽然美国政府强调“这只是例行的技术管制”,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关键技术对六代机研发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2025年宣布成立“六代机国际联合实验室”,吸纳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科研人才,显然是在进行“以我为主、广纳外力”的布局。

这场技术竞争并不限于中美双方,还辐射到更多新兴力量

在舆论层面,美国军工复合体被媒体称为“预算吸血鬼”,不断渲染中俄六代机的威胁,但也有人指出,这不过是“竞选政治”和“军火商利益”纠葛下的传统手法。

美国再怎么喊六代机威胁,也改变不了大国科技竞争的客观趋势。

与之呼应的是俄方专家,对外嘲讽“美国六代机只存在于PPT中”,其实也是为替自己苏-57的形势解围。


细数这几年国际军事动态不难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乃至俄罗斯、欧洲各国,都在大力投入六代机研发。

却也各有难言之隐:美国被军工利益和预算之争所束缚,中国亟需在突破关键技术上持续发力,欧洲还在内部协调,俄罗斯左右为难。

六代机表面上是“高精尖”,实质上是国力、决策效率、产业体系的综合对抗

未来,六代机不仅仅是一款武器装备;它将深度绑定无人机蜂群、卫星链路、高超音速武器以及定向能武器,成为多维战场的“中枢神经”。

若谁率先在六代机上投入使用,并且与周边装备形成配套,谁就有可能在21世纪空中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追求的“代差优势”,其实就是希望保持对中国、俄罗斯之间的技术领先;而中国的每一次进展,都让这道“差距”迅速缩小。

结语

“谁掌握六代机,谁就掌握21世纪制空权。”

这句看似雄心勃勃的宣言,其实指向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军事技术的代差,意味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代差;而当中国官媒高调展示歼-36试飞画面,美国《国防授权法案》还在内部扯皮

军事技术代差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代差,

六代机的翅膀上,承载着一个民族能否挺直腰杆的未来。

你认为,在美国技术优势缩小的当下,其“以六代机遏制中国”的战略能否奏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一)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