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8日,广汽集团在“星灵智行行动计划暨昊铂HL预售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未来三年将不设上限地支持昊铂品牌的发展。
2025年3月18日,广汽集团在“星灵智行行动计划暨昊铂HL预售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未来三年将不设上限地支持昊铂品牌的发展。
话说得响亮,决心也看得见。
但我相信,就在舞台灯光熄灭、发布会落幕后,广汽的高层心里,大概率是有点堵的。
因为在这场高调力挺的背后,今年1月和2月,昊铂的销量分别只有727辆和705辆,连月销千台的门槛都没摸到。
更让人无奈的是,如果是因为车贵没人买,那倒还能理解;
可偏偏不是这样——
因为数据显示,昊铂 gt 的优惠价在3.3万左右,昊铂 HT 也有4.3万左右的优惠。
做了这么大让步,配置还很高,广汽的支持力度还很大。
为什么现在月销1000都不到了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谈到这个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昊铂的产品力并不差。
甚至可以说是广汽在新能源领域,“压箱底”的技术结晶。
像昊铂HT,鸥翼门一打开,气场就有了;
800V平台、5C超快充、弹匣电池2.0,全是目前主流高端新能源车该有的东西,一样不少。
配置上也舍得堆,什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全部配满…
甚至还有L3级自动驾驶的潜力储备。
说句实在话,如果把这些配置、这些参数,套在一个“新势力爆款”身上。
不说火出圈,起码销量不会这么尴尬。
更何况现在的终端优惠也给得不轻:
昊铂GT优惠3万多,HT甚至接近4.5万,入门价格已经下探到18.69万元,怎么看都不算“离谱定价”。
那为什么它还是卖不动?
你可能会觉得,是营销问题,是品牌认知太低。
没错,这些可能都有。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从“企业”转向“用户”,就会发现一个更扎心的真相——
这不是昊铂不够好,而是它“让人没有买它的理由”。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昊铂虽然没有明显短板,但缺乏记忆点,或者说——缺乏“卖点”。
你看现在的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再是“比谁不差”,而是“比谁更强”、“比谁更极致”。
同样是20多万,你想追求性能,小米 su7早就把性能拉满,电驱系统堪称天花板;
你要智能驾驶?
小鹏、华为,都能让你在城市里几乎不碰方向盘;
换电呢?根本不用讨论,蔚来直接一站式“躺平式补能”;
就连昊铂引以为傲的800V快充,也已经不是它的独门秘籍。
因为小鹏、保时捷远比它做得早,做得更有记忆点一些。
至于那些看起来“个性化”的设计,比如鸥翼门。
说实话,在很多人眼里,它就像个穿西装背LV的流水线工人——显得用力过猛,甚至有点不合时宜。
而在最重要的乘坐体验上,昊铂HT的后排空间、舒适性,也并不占优势。
那你说,在比不过性能、拼不过智能、抢不赢补能体验的前提下,消费者凭什么选你呢?
说白了,“不是你不优秀,而是别人太突出。”
昊铂的问题就在这:它什么都有,却什么都不极致。
它努力做到“全面均衡”,却忽略了在这个“信息爆炸、卷出天际”的时代,人们买一台车,不是为了避雷,而是为了高光。
尤其是对20多万预算的人来说——
他们不是第一次买车,也不是只图便宜,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明确的“价值感”,甚至是一种值得炫耀的社交筹码。
而昊铂现在的形象,却更像是一个“很努力的优等生”,但你问它——
“你凭什么能上台领奖?”
它会回答你:“我每科都不错。”
但问题是,这年头,没人会为“每科不错”鼓掌。
更现实的问题是,直到今天,昊铂都没能定义出一个明确的品牌标签。
你看今天能火起来的新能源品牌,其实定位都很明确。
蔚来主打“换电+高端服务”,从来不卖性价比,但你知道它贵得有道理;
理想是“全家出行首选”,从彩电冰箱大沙发到场景化智能,精准拿捏30-40岁家庭用户的爽点;
小米靠极致性能+雷军IP加持,强行在30万以内卷出了“性能神车”;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算你暂时不买,但你记得住他们是谁。
反观昊铂,你问身边十个人,可能有六七个连车标都不认识。
偶尔上热搜,基本也都是负面新闻:
比如“周鸿祎试驾被夹手”,比如“承诺送CBA球员周琦汽车却未兑现”……
这些内容的传播,非但没有建立认知,反而在潜移默化中透出一种“品牌不靠谱”的印象。
就这种情况,怎么会有销量呢?
总的来看,昊铂像极了一个用力讨好的好学生:
作业认真、考试合格、礼貌大方——但没几个同学记得他的名字。
因为这年头,哪怕是当“卷王”,也要先刷存在感。
不是每一个用心做产品的品牌都能成功,但每一个成功的品牌,肯定都先打动了人。
可惜的是,昊铂还没学会这门课。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