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全球股市经历了大幅调整。在外围市场的大幅拖累之下,内地私募行业也遭遇了“忙碌的一天”。
4月7日,全球股市经历了大幅调整。在外围市场的大幅拖累之下,内地私募行业也遭遇了“忙碌的一天”。
在这一天里, 有的私募大佬“三缄其口”不再大胆点评市场。有的则勇敢直言,大胆畅言机会。有的则出于各种原因暂停申购。
一个交易日,映射出这个行业里众多大佬的心绪和感想。
市场创造“抄底机会”神农投资的陈宇,一直是中国私募圈的“另类”,其早年的产品净值曲线大开大合,但近年风格大改。
尤其是在近三年诸多私募同行业绩“失灵”的同时,陈宇的产品曲线却扶摇直上,在逆市环境中晋升为绩优私募。
资事堂了解到:过去一年陈宇产品的收益率来源是医药生物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资产。
陈宇早年担任招商地产董秘,亦曾任职于裘国根的重阳投资,之后他自立门户,时常在社交平台上“语出惊人”。
比如:2024年6月他曾与但斌因人工智能投资“隔空吵架”,指责后者是AI泡沫的反向指数。
这句话放在今日,几乎堪称“神准”。过去一个月,但斌减仓美股科技巨头后再次加仓,恰好赶上外盘暴跌,最终导致净值大幅回撤。
4月7日中午,正在外调研的陈宇通过社交平台“火线”发文,发表积极观点,他说:
“市场出现恐慌性卖出。有很多好公司被错杀。情绪与结构分化的背离,创造极佳低吸机会······智能化浪潮与生物医药的爆发,影响远比关税战更大。”
陈宇还在最新发言结尾处表示:“好东西就这么多,倒车接人的时候再不上车。等车开走了,只能追悔莫及。”
三缄其口4月7日,上海一家百亿股票私募在盘中明确回应资事堂:近期基金经理不会参与任何与客户的路演沟通,也不会向客户发出任何文字材料“解释”此次波动。
在多番“追问”下,这家私募巨头针对市场的波动依然回复:不适宜评论。随后,向资事堂发来今日传播度较高的其他媒介文章作为“回应”。
对于基金经理会否加仓的动作,这家私募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如下回复:
“具体组合交易信息不适宜披露。”
实际上,上述机构一直高度重视对中概股资产的布局,相对擅长离岸资产投资,但这些资产更易受到外盘波动的影响。
或许,这是导致该私募在如今十分微妙的时点,对外噤声的原因。
基金经理“加仓自己”一家北京地区的百亿私募则释放了非常乐观的信息:
“基金经理在今天加仓了自己操盘的产品!”
对于今天市场的大跌,这家私募的相关负责人则对资事堂表示:今天的市况在预料之中,不排除一次调整到位。
这家机构一直以高仓位应战市场,持仓组合的加仓动作取决于新的申购资金的出现。
北京另一家百亿私募——星石投资——则表现了更加乐观的态度。
盘后,这家机构向投资者发出的沟通信显示:目前A股市场对现有关税政策的反应基本已经到位,估值快速压缩,后续快速下跌风险有所收敛。经历过快速调整,部分宽基指数已经回到2024年9月末水平,股市估值也已经处于合理偏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春节后开盘首日,A股各大指数也出现大幅下跌,盘后星石投资创始人江晖发声,表示市场调整已经到位。
星石投资在最新沟通信中,进一步表达了投资方向:消费等内需板块估值被压缩至更低水平,结合政策驱动逐渐增强来看,我们更加关注内需板块超跌带来的机会。
暂停申购一天?清明假期之时,不乏有中小型私募对周一的波动进行了“预期管理”,但采取的行动多多少少让人“匪夷所思”。
北京地区一家曾号称全面使用AI机器人操盘的私募(管理规模5-10亿元区间),决定于4月7日(仅此一天)暂停旗下所有产品的申购,但赎回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正常办理。
也就是在这一天客户不能用资金买入,可以办理赎回。
这家小型私募给出的理由是:鉴于近期全球市场波动加剧,旗下产品进行全球投资时,由于各类股票、期货及衍生品等资产的托管结算时点存在差异,因此为了保障现有投资者利益,确保基金运作对所有投资者(含潜在投资者)的公平性。
但这个时候,市场波动之时,投资者不能买入,似乎也关闭了投资者的加仓机会。这样的安排妥当么?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