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科室专家强势集结“大医天团” 青岛首诊秀出 “硬实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23:30 2

摘要: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推动下,2025年4月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全面进驻城阳人民医院,首批17个学科的20位大医专家组成“大医天团”,强势入“城”。从“患者跑”到“专家来”、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汇聚”,他们的到来将为城阳乃至青岛地区医疗水平注入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推动下,2025年4月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全面进驻城阳人民医院,首批17个学科的20位大医专家组成“大医天团”,强势入“城”。从“患者跑”到“专家来”、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汇聚”,他们的到来将为城阳乃至青岛地区医疗水平注入强大动力,让更多患者就近得到“国家队”水平的医疗服务。

“这是北京的专家,到咱家门口来了”

“看得特别仔细,讲得非常有耐心,真的没想到”

4月7日,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并开启常态化坐诊!首日开诊,肛肠中心、胸外科、眼科中心、肝胆外科、心脏外科、疝和腹壁外科六大科室专家齐亮相,慕名而来的患者早早前来候诊。尽管采取预约制,各诊室仍不断追加号源,力求让每位患者都能看上“北京号”。不少患者当场敲定了手术档期,更有患者现场办理了住院手续。


就诊现场。(来源: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

8:00心脏外科 住院患者“转场”来就诊

早晨,72岁的陈大爷在家人搀扶下赶到城阳人民医院。这位同时背负着冠心病支架术后、贲门癌中晚期双重病史的老人,是专程从市区医院"转场"来见心脏外科专家陈生龙的。经过细致问询,陈生龙敏锐地发现了新问题——患者升主动脉可能存在慢性夹层。面对冠状动脉、升主动脉以及贲门癌等多病侵袭,陈生龙建议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再去思考其它的决定。同样“疯狂”的还有一位84岁的住院患者也慕名而来,他的情况更为复杂,做过主动脉瓣置换、起搏器手术的他近两个月又因反复发烧住院,陈生龙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几率大,建议他先以抗感染为主,去除感染灶。听完专家分析,让原本焦虑的患者家属频频点头:“心里有底了,也不慌了,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专家陈生龙:“勇于面对‘有思考的患者’!我希望可以把医疗健康的所有东西前移,让预防往前一步,疾病便会远离一步。”

8:45肛肠中心 一句话专家就猜中我的病

53岁的赵女士走进诊室时,满脸愁容、神情焦虑,她告诉肛肠中心主任王有利,自己被肛肠疾病折磨月余,整日被“做不做手术”“究竟多严重”困扰着。王有利仔细查看她的检查报告,耐心问询并给予解答。患者结束问诊后,王有利感慨道:“着急但心里又不踏实、没底,很多患者都是这样的状态,这个时候大夫更多的是要理解患者,再去讲解疾病。”

同样,37岁的患者陈先生描述疾病时有点不好意思,王有利引导着询问,并从零散信息中快速捕捉到关键点,“好了,我知道你的情况了,但为了进一步证实,需要给你做一个检查,你同意吗?”征得患者同意王有利对他进行了检查。走出诊室,陈先生既惊讶又钦佩:“这真的是北京专家!我一句话他就猜到了可能是什么病。”

专家王有利:“检验医疗服务的‘金指标’只有一条——让患者满意!理解患者、治愈患者。”

9:10疝和腹壁外科 就诊解了心头之“惑”

疝,是一种外科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增高。但生活中,很多人对疝依然比较陌生,29岁的曾先生在女朋友陪伴下来到疝和腹壁外科,女朋友说:“从一个医生朋友圈看到北京医生来坐诊的消息,一看正好有这个科的专家,赶紧预约了号。”

曾先生发现自己疝的问题是在15年前,一次偶然从高处跳落后发现有个“跑出来的鼓包”,但躺下后“鼓包”又消失了,便没有在意。胡煜强介绍,这就是疝狡猾的地方,剧烈运动时跑出来,躺着休息时又自己回去,很容易让人忽略。针对患者担心的各种手术问题,胡煜强从手术方式、“补片”的选择、术后恢复时间等多方面向他说明。

“手术没有大小之分,只有难易之分,曾先生的这个手术并不难,却也考验着医生的精细化手术水平。”胡煜强说。这次就诊犹如上了一场疝气科普课,解了曾先生心头疑惑,让他想赶紧预约手术时间。

专家胡煜强:“既然来了就要多做一些事情,尤其是把理念和技术教会了,才是核心。”

9:50眼科中心 眼睛红肿竟是“倒睫”

清晨起床发现眼睛红肿,王女士急匆匆抢了个号带孩子来就诊,这次就诊让她真正见识到了专家的实力:从眼睛红肿的原因到了解处理过程,给出治疗建议;从了解到孩子有揉眼睛的习惯,提醒她一定得注意这样会加重散光;从检查中发现孩子有“倒睫”,需要进一步检查,选合适的时间进行手术。这次就诊让王女士很有“收获”,“竟然不知道孩子有倒睫,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学到了很多”。刘慧峰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鲍永珍教授团队的一员,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从不“有病说病”,而是全面看诊是她的就诊习惯,医生多说一句多问一句,就有可能给患者省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64岁杨阿姨视力模糊其实是糖尿病眼底出现病变;40岁的张女士眼睛酸涩原来是干眼症,加上眼睑病变。更让患者舒服的是,那些听起来生涩的疾病名称和病因在她这里都有更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就连12岁的男孩文文都知道“倒睫就是我的睫毛往里长了,我不能一直玩电子产品,会让眼睛里的血管觉得又累又渴,眼睛就会难受。”

专家刘慧峰:“看得更全一点、解释更详细一点,患者的信任度就会更高。看病,就应该从每一个小问题做起。”

10:30肝胆外科 抢上“北京号”现场办住院

28岁的苏女士捂着上腹部走进诊室,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五天忍受着阵阵疼痛。这次她终于抢到了肝胆外科专家朱卫华的号。"初步怀疑是胆囊炎伴结石",经过详细问诊后,专家建议根据炎症情况,尽快安排手术治疗,苏女士要求直接开了住院单办理入院。

当天上午,朱卫华接诊了十余位患者,其中大多数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的老患者。比如48岁的一位患者,身负肝硬化、肝癌多年,前后去过上海、深圳等医院,40多分钟的问询里,从手术方案到风险预估,再到术后管理,朱卫华事无巨细地为他一一解答,并建议他可以进行介入治疗,进行多学科会诊。面对“有备而来”的患者,朱卫华始终保持耐心,在他看来,“患者对手术对治疗有顾虑,他们曾经多次就诊,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的,医生要做的是,怎样把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讲清楚,清楚到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原来,医生和患者之间也可以是这种观点上的碰撞,是经历和经验的碰撞,是临床经验与个体体验的真诚碰撞,也是理解和被理解的碰撞。

专家朱卫华:“信息的传播一定程度上磨平了技术理念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患者信任。”

11:45 胸外科 带着病历辗转而来的癌症患者

一上午时间,胸外科专家周健的诊室开开合合,预约的患者接踵而至。他们中有一半是因肺结节而来,另一半则是带着复杂病情辗转求医的患者——食管癌、肺腺癌……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厚厚的病历,眼里却闪烁着同样的期待。

59岁的李女士于6个月前查出肺腺癌,她诉说着自己化疗的痛苦和对疾病的无奈,周健认真翻看她各种检查报告、化验结果,当被问及那个所有癌症患者都关心的“时间”问题时,周健没有用空泛的安慰搪塞,而是给出了最朴实的建议:“踏实吃,不用想这么多”“现在有靶向已经很幸运了,而且效果还这么好,副作用也可以接受,往好了想”。同样,60岁的孙女士在一次体检中查出毛玻璃状结节,怀疑早期肺癌可能性大,周健建议做局部切除术,目前已经预约了手术时间,面对肺癌这个第一杀手,就诊第一原则: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周建:“拿今天上午接诊情况看,动我一个人,方便13个患者13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医新方式 从“患者追专家“到“专家为患者来”

“北京专家来到家门口,省下的不仅是路费,更是健康保障!”诊室里,这样的感慨不绝于耳。胸外科专家周健给患者算了一笔明白账:赴京就医不仅要承担高昂的交通食宿费用,还要面对漫长的候诊排队,术后复查更是舟车劳顿。如今,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北京同质的医疗服务。肛肠中心主任王有利见证了这种变化带来的辐射效应:“我们的患者群体已经从城阳本地扩展到即墨、胶州等地,甚至吸引了临沂、菏泽等周边城市的患者。”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框架下,北京与城阳医疗团队正在携手推进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持续提升医疗质量,让优质医疗服务真正惠及基层百姓。这种“专家多跑路,患者少奔波”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区域医疗服务的标准。

从“输血”到“造血” “京医”带“城医”留下一支“不走”的团队

中午12点,首诊结束后,六位专家直奔相应科室,一上午的接诊他们脑海中各自有了更为明确的针对科室发展的想法。而有幸在各诊室辅助接诊的城阳当地医生的小本子上更是记得满满当当,疝和腹壁外科坐诊医生说:“胡煜强主任和患者沟通后,还及时问询科室的情况,接诊一上午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种模式不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持续“造血”,真正实现留下一支“不走”的团队。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中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的民生举措。随着北京大学医学专家团队分批常态化入驻,通过日常诊疗、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维度合作,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区域医疗高地正在形成。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开展疑难重症诊疗技术攻关和前沿医学研究,医疗服务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北大专家坐诊团队持续扩容,接下来,肝胆外科李澍、内分泌科朱宇、肾内科隋准、风湿免疫科李春、眼科孙摇遥、呼吸睡眠医学科丁啟迪、消化内科王智峰、神经外科刘波、医学心理科谢稚鹃、血管外科李清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兵、创伤骨科张培训、神经内科李华军、肾内科王磊等专家将陆续来到城阳人民医院开诊。有相关医疗需求的患者可以关注专家具体坐诊时间,提前预约,确保顺利就诊。

诊室外,四月樱花正逢盛放。恰如这场跨越京·城的医疗协作孕育的新希望。当北京专家在诊室内为今天第46位患者写下处方时,一个更具深意的改变正在发生,国家区域诊疗中心框架下,国家级医疗资源“流动”背后,属于城阳人民的“医疗春天”到来了。文/李春燕 顾青青

来源: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