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手做 IP 常卡在 “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早期工厂需要标准化流程,个人 IP 也需要基础方法论:如何选择细分领域?(如 “职场 IP” 细化到 “互联网大厂跳槽攻略”)内容形式怎么选?(图文适合深度干货,短视频适合场景化演示)账号初期如何冷启动?(从平台规
一、个人 IP 发展的 3 个关键阶段,对应 3 种核心能力
起步期:解决 “怎么做” 的基础方法论(类似泰勒科学管理)新手做 IP 常卡在 “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早期工厂需要标准化流程,个人 IP 也需要基础方法论:如何选择细分领域?(如 “职场 IP” 细化到 “互联网大厂跳槽攻略”)内容形式怎么选?(图文适合深度干货,短视频适合场景化演示)账号初期如何冷启动?(从平台规则、用户痛点切入,而非盲目原创)这个阶段,系统化的 “执行方法” 能帮新手少走弯路,但过度沉迷技巧会忽略核心:你在用户心里到底是谁。成长期:解决 “如何持续” 的系统化运营(类似德鲁克管理理论)
当 IP 有了基础流量,会遇到 “内容同质化”“粉丝增长停滞”,本质是缺乏 “组织化运营”:如何规划 3-6 个月的内容矩阵?(如 “主账号干货 + 小号切片 + 直播答疑”)如何通过数据优化定位?(比如发现 “30 + 女性转型” 比 “泛职场” 互动率高,就聚焦细分)如何平衡商业变现与内容初心?(早期优先强化定位,而非急于接泛品类广告)这个阶段,需要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 IP,明确 “人设边界” 和 “内容主线”,避免陷入 “什么火就做什么” 的跟风陷阱。突围期:解决 “如何被记住” 的心智定位(特劳特定位理论核心)
当行业内卷加剧,真正决定 IP 能否破圈的是:你在用户心智中有没有一个 “唯一标签”。比如提到 “个人成长反焦虑” 想到某博主,提到 “农村宝妈创业” 想起另一个,这就是 “心智占位”。反面案例:很多 IP 内容优质但不温不火,因为用户无法用一句话描述 “你是做什么的”,比如 “我关注的那个博主,好像啥都讲,职场、情感、副业都有”。
二、个人 IP 定位的 4 个核心逻辑,直接决定成败
竞争主战场在用户心智,而非内容质量或流量技巧现实:网上不缺优质内容,缺的是 “让人记得住的独特价值”。比如同样讲 “英语学习”,A 博主泛泛谈方法,B 博主聚焦 “外企邮件写作”,后者更容易被需要写邮件的用户记住。新手误区:认为 “内容做得比别人好 10 倍就能火”,但用户心智容量有限,往往只记得 “第一” 或 “唯一”(如 “第一个教职场英语的博主”)。定位四步法:从 IP 孵化实战拆解
第一步:分析外部环境调研同领域头部 IP:他们占据了哪些 “心智位置”?(如 “职场干货”“逆袭故事” 是否已被垄断)找用户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比如 “35 岁 + 中年转型” 比 “泛职场转型” 竞争小,且有明确人群痛点。第二步:确立优势位置避开头部博主的强势点:如果对方主打 “励志逆袭”,你可以聚焦 “理性规划”;放大自身差异化:比如你有 500 强管理经验,就主打 “高管视角职场干货”,而非和普通从业者拼 “接地气”。第三步:建立信任状用具体事实支撑定位:如 “10 年大厂经验”“帮助 1000 + 学员成功转型”,比空喊 “我很专业” 更有效;新手可从 “小信任” 开始:比如先在垂直社群输出干货,积累首批种子用户的好评。第四步:整合内容与行动所有内容围绕定位展开:比如定位 “极简生活”,就只讲断舍离、消费观,不穿插美妆测评;线下行动强化人设:如 IP 定位 “职场教练”,线下分享会、付费课程都要紧扣 “简历优化”“面试技巧”,而非跨领域开课。“心智资源” 决定 IP 的长期价值
短期流量靠热点,长期价值靠 “标签”:能被用户脱口而出的标签,比如 “那个教 PPT 的李姐”“做副业的强哥”,比 “全能型博主” 更有商业价值;案例:某穿搭博主转型 “通勤穿搭” 后,商务合作报价翻倍,因为品牌明确知道她的受众是 “职场女性”。
三、给 IP 孵化从业者的 5 条实战启示
别迷信 “全才人设”,聚焦才能突破行业真相:能记住 5 个以上领域博主的用户不到 10%,大部分人只关注 2-3 个细分领域的 IP。建议:新手起步时,宁可 “过度聚焦”(如只讲 “新媒体小编成长”),也不要 “全面开花”(如 “职场 + 情感 + 成长”)。早期 “试错” 比 “完美” 更重要
很多人纠结 “定位不准怎么办”,其实定位是动态调整的:先从 “最擅长的领域” 起步,比如会写简历就先做 “简历博主”,在输出中发现用户更关注 “面试技巧”,再微调定位;忌讳:没发过 10 条内容就频繁换领域,用户还没记住你,你自己先混乱了。用 “反向思维” 找空位
当热门领域拥挤时,试试 “反常识定位”:别人讲 “快速成功”,你讲 “长期主义”;别人教 “高难度副业”,你专注 “上班族下班 3 小时可做的轻副业”;核心:找到用户 “想说但没人说” 的需求,比如 “30 岁没存款正常吗” 比 “月入 10 万技巧” 更易引发共鸣。“信任状” 是定位的 “钢筋”
新手常忽略:用户关注你,本质是 “相信你能解决问题”,而非 “内容好看”:展示专业:晒证书、案例、数据(如 “帮助 500 人涨粉 10 万”);展示真实:分享失败经历(如 “我曾踩过的 3 个定位误区”),比只讲成功更打动人。长期坚持比 “创意” 更重要
行业里不乏 “一条爆款视频涨粉 10 万” 的案例,但能持续 3 年以上的 IP,靠的是 “重复强化定位”:比如每天在视频开头重复 “我是教你做小红书的 XX”,3 个月后用户自然记住;忌讳:今天追热点拍剧情,明天学别人做知识付费,标签越变越模糊。
总结:个人 IP 的 “定位” 不是理论,是实战指南
做 IP 就像在用户心里 “建房子”:
地基是 “你能解决什么独特问题”,钢筋是 “你的专业信任状”,砖块是 “持续输出的垂直内容”。别被流量焦虑带偏,先想清楚 “用户凭什么记住你”,再用 3 个月时间在一个细分领域扎根。记住:用户不会因为你 “什么都能做” 而关注你,只会因为 “你能帮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而选择你。这,就是个人 IP 孵化的核心逻辑。
来源:西龙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