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在成长课程中落地生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0:23 3

摘要:民俗文化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给人一种独特的感知和体验。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教育的宝贵资源。学习探究活动必须衔接思维认知,为教学引导注入鲜活动能,完成认知激活,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育

民俗文化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给人一种独特的感知和体验。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教育的宝贵资源。学习探究活动必须衔接思维认知,为教学引导注入鲜活动能,完成认知激活,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寻找积极因子,选择与教学主题相统一的民俗内容,让民俗文化在课程中落地生根。

借力民俗文化,生成灵动画面。一个人对形象思维的感知、理解远远大于对抽象思维的把控。面对一个具体的物象,学生的感知欲求更强,思维的缜密度更高。基于此,将相关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供学生观察认识和学习理解,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帮助他们加深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下一步的深度探索打下基础。例如: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节日”这一主题内容,这一话题的选择关涉多重维度,切点较为丰富,话题呈现出厚重感。这时,创优导学呈现,建立文化认同就显得尤为必要。环节流程如下:“请学生闭上眼睛排队触摸,用一句话描述这个物品在你手中的感受以及物品的特点。”触摸猜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感官思维。在找寻不同的过程中,物象本身的特点与儿童的认知形成碰撞,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激发,思维认知在启动中逐渐被激活。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适时推进,将不同样式的中国结发给他们,让他们近距离观察中国结的特点,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在轻松愉悦、欢快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对中国结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探索热情高涨。在这个独具匠心的教学环节,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直观观察着手,在对比中找寻差异,将中国结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中国结的制作过程产生了兴趣,求知探索欲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深化和拓展,步入了深度学习的精彩世界。

深挖民俗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民俗文化蕴含的丰厚意蕴和哲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德行修养、思想品质等精神的集合。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发挥民俗文化的特点,将其贯穿儿童学习活动始终,让课堂呈现出独特价值,彰显教学趣味。融合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表象,应由表及里,深入民俗文化的核心,对其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展开深度挖掘探索。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看完“热闹”后,把握文化传统知识的核心,让民俗文化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例如:学生每年都会过春节,但如何过才能更加独特、有味道,需要教师进行一番考量和设计。为拓展他们的多重视野,升级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教师设计了一节主题为“春节知识知多少”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习俗中蕴含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一贯追求。教师先播放一段过年的相关视频资料。在课堂氛围的熏陶感染下,学生沉浸其中,身心得到释放。当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要贴春联?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教师接着从贴春联的习俗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春联上的字有何意义?春联的底色是什么样的?可不可以换色?”对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处,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科学高效又厚重的。

传承民俗文化,夯实教育效能。民俗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是一种理性思索,是教学活动回归本身、突破传统桎梏的表现。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吸收民俗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儿童教育课程中,完成知识学习与素养升级的融合,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使命和重要课题。民俗文化中的诸多内容能够精准对接新课改理念,与现代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形塑儿童综合素养、为他们的发展指明方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妨借力民俗文化,以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给学生带来多重情感触动,让民俗文化助学效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如,学习“元宵节”的内容时,教师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直接讲述元宵节相关内容,而是以猜谜语的形式启动学习。在猜谜游戏的驱动引领下,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对节日涉及的习俗、传统有了系统全面的把握。为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处,教师展示手工制作任务:制作元宵节相关物品,展现节日独特魅力。汤圆、花灯、烟花等都属于元宵节的特色,能够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应起来,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资源。在知识引领学习、自主选择任务、实践制作融合等多种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元宵节的认知上升到崭新层级,思维维度得到拓展。当他们深潜内心的民俗欲求被唤醒时,自然能够品悟到文化的精髓。

儿童时期是形塑文化素养的最好阶段。把握这一关键时期,从学习过程各个维度渗透民俗文化,将民俗精髓融入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融入民俗的趣味因子,以鲜活灵动的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感知情境,让他们生发多重感知和体验,让他们的心境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这种学习探究过程必然充满灵性。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