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厌蠢症”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过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09:15 5

摘要:刷朋友圈时看到一条“吃茄子能治癌症”的转发,开会时同事问“Excel表格怎么复制粘贴”,刷短视频时听到“地球其实是平的”……你的太阳穴是不是突然突突直跳?这种像被静电击中的烦躁感,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过敏反应”。它不再只是对“蠢”的嫌弃,更像是现代人在信息

刷朋友圈时看到一条“吃茄子能治癌症”的转发,开会时同事问“Excel表格怎么复制粘贴”,刷短视频时听到“地球其实是平的”……你的太阳穴是不是突然突突直跳?这种像被静电击中的烦躁感,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过敏反应”。它不再只是对“蠢”的嫌弃,更像是现代人在信息爆炸中逐渐失控的认知焦虑。

一、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忍不了蠢”?

每天浸泡在短视频和热搜里的现代人,大脑就像被装上自动筛选器。算法不断投喂我们认同的观点,朋友圈里飘着相似的人生轨迹,直播间里重复着“三二一上链接”的节奏。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信息世界的“无菌环境”——直到某个“反常识”的言论突然刺破这个气泡,就像无菌室里突然飞进一只苍蝇。

办公室新来的实习生第10次问怎么调打印机,家族群里长辈又转发了“喝醋防新冠”的养生帖,地铁上有人对着导航软件反复原地转圈……这些场景触发的不只是烦躁,更像是某种认知系统的“排异反应”。我们的大脑在算法投喂下形成了固定认知路径,就像每天走同一条路的人突然被要求翻山越岭,第一反应不是探索而是抗拒。

更隐秘的是,嫌弃“蠢”正在成为新型社交货币。当我们在聊天群里吐槽“今天又遇到个傻子”,在豆瓣发帖嘲笑“人类迷惑行为”,实际上是在用他人的“蠢”来确认自己的“聪明”。这种优越感像廉价奶茶带来的短暂愉悦——甜腻过后是更深的空虚。

二、“聪明”和“愚蠢”之间的认知迷雾

那个总记不住WiFi密码的邻居大妈,可能腌得一手惊艳的泡菜;会议上搞不清PPT动画的程序员,闭着眼都能修复复杂的系统bug。我们习惯用学历证书和反应速度丈量智商,却忘记人类认知本就是个“多频道接收器”。

朋友圈里精致的读书笔记可能是复制粘贴的,脱口而出的网络热梗也许只是鹦鹉学舌。那些被我们盖章“蠢”的行为,有时不过是认知时差——就像父母永远搞不清手机截屏和拍照的区别,我们小时候不也曾分不清韭菜和麦苗?

短视频平台上的“反智”言论,很多是被算法刻意投喂的表演。当博主们发现“装傻”能收割流量,评论区里的愤怒就成了最好的助推器。我们以为自己站在智商高地俯视,其实不过是流量游戏里的NPC。

三、在“厌蠢”成为习惯之前

下次想翻白眼时,试着把“这人怎么这么蠢”换成“他经历过什么才会这样想”。那个总记不住你名字的同事,可能正在经历产后健忘;坚持“手机辐射致癌”的亲戚,或许曾亲眼见过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悲剧。认知差异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同的人生脚本。

在地铁里看到有人扫码下载诈骗APP,与其在心里冷笑“这都能上当”,不如上前轻轻提醒。保留一点“多管闲事”的善意,就像给认知世界留一扇通风的窗。毕竟谁都有过被时代列车甩下的时刻——还记得第一次用自助结账机时的手足无措吗?

试着每周关掉算法推荐,主动点开那些“看着就烦”的账号。当养生号推送“生吃泥鳅排毒”,科普号恰好解释寄生虫风险;当情感博主鼓吹“不给彩礼就是不爱你”,法律博主正在分析婚姻财产制度。让不同声音在脑海里吵架,比活在同温层里有趣得多。

结语:给认知留点“缓冲地带”

在这个万物皆可量化的时代,“厌蠢症”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用智商分数、学历标签、反应速度搭建认知护城河,却把鲜活的世界压缩成非黑即白的判断题。真正的认知成熟,或许是从接受“有些答案本来就有多个解题步骤”开始的。

下次再被“蠢”到的时候,不妨泡杯茶,看着茶叶在热水里舒展沉浮——有的悬浮水面,有的沉入杯底,但最终都贡献了同一杯茶的滋味。认知的参差本就是这个世界的调味剂,我们嫌弃的“愚蠢”,或许只是还没学会欣赏的另类聪明。

来源:健康的助手

相关推荐